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巴马是名政治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 15:44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安尼-玛丽·斯劳特

  世界可能觉得奥巴马的领导作用被美国国内的政治僵局削弱了,但是随着2012年总统竞选拉开序幕,美国公众仍然认为他在外交事务方面是一位强硬而有能力的领导人。

  约49%的美国人支持他对外交事务的总体处理方式,63%的美国人支持他反恐的做法,52%的美国人支持从伊拉克撤军。这与30%的美国人支持他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或少得可怜的26%的人支持他处理联邦预算赤字问题的做法形成对比。

  数据的情况如此,如果奥巴马采取引人注目的行动,比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小心斡旋达成外交协议以及在国内举行重要的国际会议,如将于明年5月在芝加哥召开北约峰会,努力让选民在2012年持续关注外交事务,这不足为奇。但是在即将到来的大选年,总统海外出行可能会在国内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在失业率超过9%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奥巴马政府也知道美国政治的铁律是“笨蛋,要看经济”。尽管如此,突出奥巴马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它还发出了如下信息:国内政策的僵局不是他的错。因此接下来几个月,许多外交政策的新闻将如期而至。

  不管大选年的策略,美国选民也是对的。与在国内政策方面的表现相比,奥巴马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表现要好得多,鉴于给他留下的烂摊子,这更加令人吃惊:美国失去了其道德权威、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经济模式的信誉。

  人们很容易关注没有实现的期望,因为奥巴马带来了很高的期望,后来却没有实现。执政第二天,他就任命了两名特别代表:负责中东和平的乔治·米切尔、负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理查德·霍尔布鲁克。一个月后,丹尼斯·罗斯被任命为海湾和西南亚事务特别顾问。

  三年后,罗斯和米切尔都辞职了,中东协议遥遥无期。霍尔布鲁克出人意料地逝世,并没有将塔利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带到谈判桌上。美国和伊朗的关系更是冰冻三尺。

  但是奥巴马之前的总统们也没有实现这些目标,而他杀死了奥萨玛·本·拉丹并消灭了基地组织的一大半高层领导人,这是值得称道的。实际上,目前人们认为,两年内基地组织将四分五裂,不再是一个军事组织。奥巴马还改善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与克里姆林宫协商敲定了一份武器控制的条约。

  此外,奥巴马还大大提高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包括与东盟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参加东亚峰会以及迅速灵活地回应席卷中东的革命。他在一周内改变了与埃及30年的关系,帮助说服埃及军队不要向革命第一阶段的公民开火,成功组织联盟对利比亚进行干预,与土耳其、欧盟和沙特阿拉伯紧密合作不断向叙利亚施压,与埃及合作斡旋也门的解决方案并在幕后说服巴林政府对其镇压什叶派抗议者的暴行进行调查。

  往南,奥巴马投入了大量资源确保《全面的和平协议》切实得到实施,让苏丹和平分离。尽管与伊朗和朝鲜的接触可能失败了,但是奥巴马着实在与缅甸的接触方面获得了历史性突破。最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与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的自由贸易协议,为新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铺平了道路。

  贯穿这些成就的是旧式外交。选择克林顿担任国务卿,奥巴马任命了一位最受世人敬仰的妇女。她名副其实。同样,苏珊·赖斯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美国驻联合国(微博)大使,在安理会不断进行投票。

  奥巴马追求的是一种连贯的宏伟战略——即他在2009年就职演说中所谓的“责任新时代”。在国际方面,他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年轻世纪的责任不能由美国独自承担”。美国的战略致力于建立“基于权利和义务的国际秩序”,包括给予新兴国家“更大的发言权和更大的责任”,让违反国际义务的国家承受真正的后果。

  执政两年内,奥巴马促使G8转变成了G20,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董事会的投票权进行了调整,将欧洲的部分投票权转交给了新兴的经济强国,并承诺支持印度和日本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成为常任理事国。

  奥巴马政府还在建设和加强地区组织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首次在处理政治动乱和政府残酷镇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非洲联盟促进重建了马达加斯加的民主制度,出手相助迫使科特迪瓦总统在选举失利后下台并出兵索马里。东亚峰会正成为讨论地区广泛安全问题的论坛,从解决海域争端到抗击海盗,不一而足。

  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喜欢在国内说这个词——“幕后领导”。但是他们没有抓住要点,因为他们把领导层设想成了19世纪的骑兵突击,在骑兵突击中,将军要么扛着大旗在前面冲锋陷阵,要么躲在后面。实际上,奥巴马在制定世界准则和预期方面遥遥领先。为了达到目的,一旦需要领导,他就会挺身而出,收获也颇丰。

  (作者2009年至2011年期间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1.)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