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在14日公布的对中国金融部门进行的首次正式评估中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回应表示,该评估报告在信贷及利率等方面对中国的评价并不够客观。
报告:中国需防范金融风险
该报告指出,中国金融部门近期面临几大风险: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房价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
尽管认为中国金融系统有些地方比较脆弱,不过IMF在这份报告中表示,在对中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开展的压力测试表明,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报告警告说,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中国如何提升金融体系,报告给出了29条建议,包括允许国有银行根据商业风险而非政府政策来做出贷款决定。另外,也敦促使用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例如利率,而非行政手段来控制信贷。
报告建议中国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稳定框架,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协调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央行:某些问题需结合我国实际
针对该份报告,央行认为,总体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对我国金融体系未来改革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但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深入研究。
央行指出,随着主要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从直接手段转为通过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在信贷调控方面,央行早在1998年就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信贷。利率、汇率改革也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市场机制已在利率、汇率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
专家:报告仍有借鉴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微博)对于报告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表示认同。他表示,中国长期的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地方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现在看起来风险集中。而如果将来建立起一个长效的融资机制来代替现阶段的只能通过贷款拿钱的模式,风险也会随之减小。而由于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仍然较为传统,所以风险也就相对简单。晨报记者 姜樊
■新闻链接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项目,目的在于为加强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监测,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