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间,北京楼市格局不断变化,外来房企纷至沓来,不少本土房企推行全国化战略
前度孙郎今又来。10月14日,孙宏斌发微博谈及西山壹号院,戏称“出台”,同月,融创完成对西山壹号院的股权收购。从顺驰的“地产狂人”,到西山壹号院问鼎北京三季度销冠,对于孙宏斌,2003年、2011年,都具有特殊意义。
8年,在北京楼市的逐鹿中,高歌猛进者有之,重整旗鼓者有之,坚守大本营者有之,主动或被动“出走”者亦有之。8年,大浪淘沙。
外来房企抢滩京城
2010年,在北京住宅销售排行榜上,万科、龙湖领衔外地房企占据前十半壁江山。在今年前三季度房企销售排行中,保利、中海、龙湖、万科和央企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依然跻身前十。
京派、南派、渝派、海派,包括和黄、新世界、凯德等海外房企,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1993年香港新世界和崇文区达成合作协议,成为最早进入北京的外来房企;1994年,万科在京开发城市花园,此后陆陆续续众多房企踏上进京之路。
2003年,至今仍能给很多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富力城在东三环的“彩蛋”售楼处。富力也通过富力城这个项目的成功运作奠定了在北京市场的地位,并在2004年以单盘30.7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京城销冠。也是在2003年,龙湖“算是正式进入北京楼市”(龙湖执行董事秦力洪语),并在2010年跻身京城销售百亿军团。
京城楼市,房企逐鹿进行时。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房企也从开发理念、产品品质到营销模式等方面,带给北京楼市很多新的东西,包括开发营销视野与模式、精装修楼盘的开发、住宅景观的打造等。
2005年的星河湾、2007年的龙湖·滟澜山,包括绿城打造北京御园、绿地进京元年成功推出新里·西斯莱公馆,都是外来房企留给北京楼市的深刻记忆。
京派房企坚守与“出走”并重
在今年前三季北京房企销售排行榜上,首开集团以86.6亿元的销售额位居榜首,次席同样是来自北京的SOHO中国。
在北京说京派房企,首先是北京的国字号队伍。
新世纪之初,北京国有房企人士诸如曾任北京城开董事长的赵康,就多次表示,“国有企业也存在改制和做大做强的问题”。2005年,城开集团与天鸿集团合并为首开集团,成为当时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国资房企之一。除首开外,包括北京金隅、北京城建、北京住总等国字号房企也在不同程度开始全国化战略的同时,坚守着北京市场。
此外,包括远洋、SOHO中国、万通、首创、华远等京派上市房企也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走出去。诸如万通已经转型商用持有物业开发,布局也已经到了海外。SOHO中国一边在北京开发,一边也将上海升级为战略重心。华远则因为种种原因在北京面临拿地难、后劲不足的尴尬。
“831”之前,首创、城开、天鸿、城建年开复工面积至少200万平米,四大国企占据北京80%左右的开发面积。而在“831”改变了土地出让方式后,北京国企一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央企劲飙带来格局再洗牌
2009年以来,从中国电子与富力竞争广渠门外10号地,到中化方兴强势摘得广渠路15号地,再到2010年3月15日那场中国兵装、中国烟草、远洋、保利、中信等央企背景的企业掀起的夺地大戏,“央企凶猛”引起了房地产整个行业的震动。虽然这背后自有更宏大的经济与企业发展背景,但带给房地产行业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房企包括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足以抗衡央企的资金实力,许多都成为央企拿地的垫脚石,诸如任志强(微博)、潘石屹等大佬也在一些土地争夺中失意而归。
而在去年4月调控启动,北京土地出让方式转变后,受地块位置、招标方式、一年拿地规模等限制,中小房企多了一些拿地机会。但面临调控,中小房企资金成为发展瓶颈。在去年和今年的土地市场上,万科、首开、中国铁建等大牌房企储备较多;而许多房企,包括中海在内许多大牌房企今年在北京拿地较少。
后调控时代北京楼市格局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 见证
北京龙湖总经理宋海林
竞争带动整体开发品质提升
近年来,包括龙湖在内的房企挥师进京、全国布局,房地产开发进入规模化有组织发展阶段。北京市场的拓展对于房企全国化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北京的一线房企开始向全国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时候,区域性的房企想要在行业内做大做强,“进京”是关键选择。
外来房企的进京,使北京开发商从注重房子本身的居住属性,开始关注居住者多维度的生活感受,这种感受源于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园林景观层次的丰富化、物业服务的人性化、建筑节能低碳环保等。
2007年龙湖在京首个项目滟澜山入市,一时间龙湖的五重园林、成树全冠移植和贴心专业的物业服务震动行业,之后南派园林、优质景观氛围成为京城开发商大相效仿的重要开发元素。细腻的建筑工法、优美的生活环境、标准一体化的物业服务等细节也日渐被京城房企关注并重视。除了龙湖,金科等“渝派”开发商纷纷入京,也将更多具有南方婉约气质的产品注入京城楼市。
众多房企进京形成的激烈竞争,迫使大家做好品质去抢客户,带动了京城整体开发品质的提高,促进了京城房地产市场的成熟。
北京顶秀置业董事长刘新虎
南派开发商带来新元素
外来房企进京,带给北京楼市最大的改变在产品上。南派房企细节上的做法对北派房企冲击很大。其次,南派房企的服务、营销理念,也成为北派房企学习的内容。龙湖的园林、万科的物业、星河湾的综合服务等,都成为北京市场上的招牌。
应该说,过去几年中,北京本土国有房企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当然并不意味着业绩下滑。当然,北京房企本身拥有南派难以比拟的地缘资源。几年中,南派和北派的风格都在嫁接,优势互补。万科在北京的拓展也没有完全复制深圳模式。北京金隅、住总等和万科的联手,实际上都是以各自的优势嫁接。
在调控背景下,受融资方式长期看越来越开放的影响,北京房企未来会走向“资金+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万科产业化的模式越来越成熟,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捧。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空间就要变窄,要么拓展出去,要么收缩整合。
■ 业界之变·代理行
2003,地产营销教父邓智仁以一封名为《壮志未酬再未酬》的信挥别北京。倒下,北京代理行开始重新洗牌,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当年,由于“非典”原因,邓智仁以及其创办的信达行房地产代理公司谢幕。邓智仁自1993年进入中国,将港式营销手法以及目前仍在沿用的代理模式、佣金制度带入了国内,还为房地产代理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信达行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房地产代理行业新时代的到来。
在“后邓智仁”时代,房地产代理结束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北京涌现了一大批代理行,并在2003年以后逐步崭露头角,发展壮大。为众人所熟知的,其中当年就名列行业前茅的亚豪、金网络、伟业、中广信、中原等公司在目前仍是一线代理行。
营销手法推陈出新
据代理行业人士介绍,2003年,是房地产营销智者的时代,很多现在惯常采用的营销策略都源于那时。当时有不少令业界耳目一新的点子,比如金网络为项目起了UHN国际村、亲爱的villa这样新鲜的案名,亚豪引入纽约“上东区”概念,开创了当时豪宅营销手法先河,把东四环外的阳光上东塑造成为“富人区”。
除了概念上的创新,在营销手法上也是花样翻新。比如协成行当时在操盘温莎大道时,请来了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
不过,“领头羊”信达行的谢幕也使北京代理行整体受创。有关数字显示,在当年北京898亿的商品房销售额中,经由北京前十大代理行操盘的项目仅占到了16%。有些代理行多的代理一二十个项目,少的只有四五个。
竞争趋于白热化
2005年,受到土地由协议出让转为“招拍挂”出让的影响,北京房地产市场供应的楼盘数量减少,众多的代理行为分得一杯羹而激烈竞争。据业内人士透露,以伟业为代表,在2005年开始通过降低代理费佣金点位的方式展开价格战,扩大市场占有率,一举将原来2%-3%的行业代理费水平拉低至1%以下。而伟业则在2005年代理销售了35个楼盘,提供顾问策划服务的项目48个,商业策划销售项目有9个,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份额最大的代理行之一。
伟业的低价竞争策略对其他代理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推动了代理业从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包括成业行、中大恒基、上古经纪等一部分企业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另一部分企业以金网络为代表开始转战外地市场,开始了全国化扩张的进程。
借助资本进入细分时代
自2009年世联上市成功以来,代理行业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变化,以世联、思源为代表的已经成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企业,以及以伟业为代表,正在积极谋求上市的企业,纷纷通过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寻求规模化扩张,加速全国布局。而以亚豪为代表的企业则在坚持着深耕北京,深耕高端住宅市场。
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代理行在激烈竞争中被边缘化,同时也积极顺应北京周边楼市的崛起,拓展环北京市场。
■ 业界之变·二手房经纪机构
行业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
——对话链家地产董事长左晖
8年来,京城二手经纪行业也是起伏变换,有的机构折戟沉沙,有的机构强势上位。同时,作为一个和城乡市民联系紧密的行当,二手经纪机构的发展也为全社会关注。作为近年来坐稳北京经纪老大,链家地产见证了北京二手经纪多年来的发展。本报此次对话链家地产董事长左晖,共话二手经纪今昔未来。
【变化】 链家在京份额增超十个百分点
新京报:今年,链家将迎来10周年庆。作为二手经纪的行业老大,链家在壮大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北京二手经纪格局的变化?
左晖:壮大都是相对的。过去的几年中,大家都在壮大,只是我们更突出一些。2007年的时候链家的市场份额在16-17%,现在达到28%左右。行业的一大共性是,更规范、更成熟的机构壮大得更快,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至于格局,可能外界更在意。自己做好规范发展,走得就会更远。
新京报:整个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左晖:更规范了,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促进规范发展,一股力量来自决策机构的法规制度,还有行业自身的自律,以及消费者的成熟。
【扩张】 单店效率是支持扩张的条件
新京报:链家在2008年之前两三年扩张迅速,2008年在整体市场低迷中跃居北京二手经纪老大。你如何看链家跃升的原因?
左晖:链家快速扩张在2005、2006年。当时我们的单店效率和第一梯队比也差不多,而且我们不像一些机构还在吃差价。单店效率是支持链家扩张的一大条件。也使我们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波动不会太大。2008年,我们的规模也在缩小,只是幅度没那么大。当年,我们也只有两个月亏损,其他月份还都是盈利的。现在我们的单店效率也要比平均水平高出50%。
过去几年的调控使市场周期越来越短,震幅越来越大。经纪机构需提前应对,不能简单地在市场好时增加规模、市场不好时快速收缩。
【调控】 政策不确定性在变大
新京报:对现在的调控有什么评价?
左晖:更有效的调控应该使市场周期更长、震幅不要那么大。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这几年不确定性在变大。原来调控主要是财税、金融手段,现在多了行政手段。经纪机构能评估市场,却无法评估未来的政策。
新京报:2002年链家率先推出二手商品房转按揭业务,2003年推出二手房交易资金托管业务,8年多来,链家如何看待创新?
左晖:今天大家对行业发展看法分歧比较大,有的企业长期投入不够,包括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前两年我们和IBM签订一个大概5000万的合同,通过打造IT平台来实现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的做法,短期看暂时也不会有回报。但是如果从10年、20年甚至50年的发展眼光看,就有收益了。
【期待】 应切实推动真实房源
新京报:你觉得二手经纪未来提高的空间有多大?你现在对二手经纪行业比较期待的是什么?
左晖:二手经纪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领域,例如不动产涵盖住宅、商业、写字楼等;一个是服务,咨询、经纪、金融服务等。两个维度不同的交织形成矩阵,都有拓展的空间。就二手住宅买卖看,提升空间取决于存量房规模和换手率等指标。
目前行业存在的两个问题是:一是投入不够,二是发展不扎实、市场性的喜好强。这需要大家加以重视和解决。另外,也希望借助媒体呼吁各层面推动真实房源。现在互联网上以假房源吸引客群的太多了。
(对话内容由本报记者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