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支出增加为何感觉不到
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财政部介绍财政支出情况:公共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提出,虽然从数字上来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但群众的受惠感受存在差异。针对这一疑问,财政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感受差异主要有人均财政收入很低等几方面原因。
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低
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按照IMF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
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
“特惠式”民生支出 其他人感觉不到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有些支出项目则是“特惠式”,如,国家取消农业税,城里人的感受就没有农民那么强烈;而政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等,城市居民受惠的感受会相对强烈些。
“间接式”民生支出 也难以感受到
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共设施等“间接式”支出,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
财政部表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实惠,2011年财政部门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据《人民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