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增速减缓是因为挤出了低质量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 08:51  南方日报微博
资料图。南方日报提供资料图。南方日报提供

  昨日,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大连隆重揭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论坛以“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为主题。据了解,在为期三天的互动式会议中,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嘉宾将围绕在新经济格局中“支持变革性创新、追求新的增长前沿、制定新的行业模式和政策、保持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创业文化”四个要素展开探讨。

  究竟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难度”?如何看待未来中美两国在投资领域中的博弈?如何看待欧投资?如何促进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特邀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欧阳良宜;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明棋,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韩孟做客“南方经济圆桌”,对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的相关经济议题做深入解读。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钟啸

  ■圆桌嘉宾■

  欧阳良宜 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韩孟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左小蕾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话题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转型“难度”加大

  南方日报:本届论坛的议题是:“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您觉得在本次中国主场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这一议题有什么特殊的契机?如何理解高速增长背后的“难度”?

  欧阳良宜:关键还是要把经济增长转向消费

  可以说目前中国在经济增长质量上还是处在探索的阶段。通常我们所形容的拉动经济的三辆马车中的主力还是靠投资。出口方面,如今国外对我国产品反倾销指控已经达到历史高度。由此看,我们关键还是要把经济增长转向消费。上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中得出的结果发现,消费只占35%左右,而美国的消费是70%。所以美国经济增长是很平缓的。

  其实我们的投资收益一直都不错,只是货币供应量增长通常被投资吃掉,消耗的货币供应量目前不行了造成通胀。未来希望经济增长转到可持续的角度;转变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财富收入要向中低阶层转移。一般是富人群体钱越多,边际消费倾向越小,而越贫穷的群体反而消费高。还有就是改善我们的税制,无论是商品的增值税也好,营业税也好,实际是对商品的税,相对税率中低阶层交的税最多,不扭转税制而单去调公司税,是没用的。

  徐明棋: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没必要过高期望

  从现在全球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很高,尽管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相比于日益低迷的欧美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方面要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但也没必要承受过高的期望,毕竟我们也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诚如温总理所说“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简而言之,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依然是依托投资为主要动力,虽然对这种增长方式的调整提出已经很久了,不过现在这一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如今很多地区基础设施的推动已经出现效率的降低,前一阶段暴露出的地方债问题就反映了市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

  左小蕾:经济增长逐步减慢,部分原因是挤出质量偏低增长

  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逐步减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挤出质量偏低的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已经不会再去采用上万亿的大手笔投资拉动了,在其他经济要素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单纯的投资拉动效果肯定会递减,甚至还会带来各种问题。

  我们现在的“转型升级”其实已经在推动了,有一些退出去了,有一些去了中西部,而剩下来的,都基本完成了转型,而这一轮调整也并没有带来2008年这样严重的就业问题,这说明此次调整利大于弊。

  韩孟:近十年来一是区域经济不平,二是资源生态约束

  “关注增长质量”这个提法很好,也是多年来我们一直盼望的。目前以速度指标来看,经济运行还在高位。近十年来,我们面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资源生态环境的约束。这时转变生产方式的战略,加快新型工业道路就被提出来了。

  话题

  施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南方日报:在货币政策方面,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而近来金融界对货币政策的猜测一直没有间断过,有专家说将会继续从紧,而有的声音却认为宽松信号已经放出。结合当下,您对“稳健的货币政策”怎么理解?

  欧阳良宜:太“稳健”了,打击通胀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副作用

  个人观点来看,稳健就是紧缩。一般打压通胀都有滞后效应,经济反应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太稳健了打通胀会有副作用。中小企业会资金紧缩。这也是近段时间来一直热议的东部中小企业倒闭问题。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75%的就业,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的社会资本是盲目的。在民间私募股权方面钱满街乱窜,这是非常危险的。

  徐明棋:为了保证经济的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改变

  目前来看,还没有到政策大幅调整的关口,最近出炉的通胀数据还是维持在高位运行的水平,虽然8月份的数据出现了下降,但仍维持在6.2的高位,压力依然存在,所以要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改变。实际上下半年已经到了第三季度了,我估计到了11月,通胀的情况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这个时候宏观政策才可能有信号释放出来,逐步开始微调,不过在此之前这个压力不会缓解。

  届时,美国的数据可能也会有所好转,整个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会有所好转,人们的预期会有所松动,下一步的调整才不会带来影响。

  左小蕾:大多时候货币政策都是保持平稳的,稳健是常态

  当前通货膨胀虽然有些放缓,但是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就会马上放松。很多人勿将货币政策看做“非此即彼”了,不是紧就是松,但其实大多时候货币政策都是保持平稳的,稳健才是常态。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但在我看来,与2008年相比,并非特别严重。2008年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大概在70%,现在已经缩减到了50%,我们所受到的冲击明显减弱了。

  韩孟:货币政策走势取决于企业偏好,政府宏观管理多方面因素

  对于货币政策,政府方面的观点看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微观主体人士由于处的位置不同,当然会不一样。企业有自己的偏好,和投融资都有关系。同时政府也有宏观管理的感受。还跟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接轨、金融安全等问题相关。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和微观主体的运作平衡。有助经济的运行,这是一个关键的时点。

  话题

  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才是出路

  南方日报:在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两次强调“再提4个百分点”引起关注。一是力争使城镇化率再提高4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再提高4个百分点。用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那么该如何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欧阳良宜:中国更需要关心的是结构性改革

  十几年前中央曾探索由哪个企业来拉动,房地产是被提上议程的。在这个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和美国一样,进行着非常夸张的人口大迁徙。比如而今的北上广现象,当然中小城市的房价也在不断攀升。虽然IMF曾出一份报告称中国除了北上广三大城市,其他城市的房价是合理的。我觉得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我担心的事情是GDP它真的有那么重要么?4%消费是可以持续的,但是大规模建保障房,赶农民“上楼”是不恰当的,还是要顺其自然。况且目前因拆迁问题产生的社会矛盾也应得到警示。中国更需要关心的是结构性改革。譬如,农民的地权,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制度改革,税收制度上。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质量的根源在于调整结构。

  徐明棋: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本来就与提升服务业有关

  城市化进程会加速农村人口进入,在为这部分人口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对消费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而一旦融入城镇之后,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就要高于农村地区,反过来带动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本来就与提升服务业有关。

  我国第一轮的城镇化是依托重化工业带动的,但是现在我们都看到了,制造业平均的就业率是低于服务业的,我国在30年的基础设施拉动力已经逐步减弱,现在正需要服务业来提供这部分就业。而服务业实际上是相应短缺的,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如果这块能够发展起来,在各个环节上能够做出重大的调整,服务业下一步的发展对于整个城镇业的支持就很大。

  左小蕾:中国庞大的社会需求正在释放,要把握好时机

  现在我们提倡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刺激有效内需,最本质的还是要提升消费能力。中国不能因为外面的危机而打乱自身的调整,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对内需刺激的重要手段,随后带来了医疗、教育、住房等多种需求,从而刺激相关产业的增长,这是中国当前增长的一个基本逻辑。

  而这些问题其实恰恰都与服务业紧密相关,也同样是大家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在刺激服务业的发展,而目前,庞大的社会需求正在释放,如果把握好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的转换,也就完成了。

  韩孟:服务业调整应该面对民生

  我们要清楚,服务业调整面对的是谁,怎样面对民生,这结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需要在科学发展思想下的正确安排,在数字背后,将服务业形势和制造业相区别,按照这样的指标安排年度工作,有助于服务业调整在民生上的推进和质量上的把握。

  话题

  对欧投资意在维持全球金融稳定,这对中国意义重大

  南方日报:达沃斯论坛上,中国表示仍然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在欧美经济不振的当下,中国在继续逆市增持57亿美债后,又产生继续买进欧债意向和对欧投资,如何看待这一举动背后蕴含的意义?

  欧阳良宜:投资欧洲也是我们进行自救

  我们首先要问的是,除了这些之后,我们还能买什么?虽然之前盛传的中国救市意大利的事情,政府也否认了。但我们该清楚的是,如果欧洲倒了,中国也没好处。我们是欧洲主要出口国之一,我们这也是自救。

  很多人从民粹角度想,欧债那是欧洲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那也错了。在市场方面不能单纯讲国家感情,我们也要提条件的,注重保护自己的利益。譬如援助欧洲,那么你要有抵押品向我们提供。

  徐明棋:维持全球金融价值的稳定,是现在最大的意义

  维持全球金融价值的稳定,是现在最大的意义,但是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欧元资产必将是一个选择,在适当时候为了增进和欧洲的合作,进行表态也是必须的。

  很多人担心欧债,其实我认为欧债违约可能性比较小,尽管德国财长说希腊违约概率高达90%以上,但这仅仅是舒缓德国内部的民意压力,德法两国对欧元区的支撑力度不会减弱。

  中国目前持有巨额外汇资产,任何操作都会起到巨大的市场波动,所以总是指望央行频繁操作并不科学,一切还是要以稳定为主。

  左小蕾:不能单纯用外汇资产买债,应该积极去购买一些资产

  我还是认为不能单纯用外汇资产买债,应该积极去购买一些资产。相比之下,国债风险很大,且前景不明,但是有些实物资产的价值是可以估算的。欧美经济增长乏力,其实有一些资产是可以“抄底”的,只要外部资金的介入能够给当地的资产价格建立良好的预期,那么实现增长也是可以预期的。

  韩孟:欧美希望中国救市表明中国在发达国家地位提升

  欧美国家都希望中国来救市,说明在发达国家心目中中国的地位在提升,作为中国自己,则是一种投资多元化的选择。原来中国觉得美国经济实力强不会很快衰退,但现在遭受现实打击。

  话题

  中美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博弈日趋剧烈

  南方日报:中国现已成为继加拿大之后,美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在与美国合作方面,温总理强调,第一,美国要放开市场,让中国的企业到美国去投资,使债务变成投资,从而促进美国的就业。第二,扩大美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美国应该放开商品出口管制。然而对中国的投资,美国始终抱有审慎的态度,并且觉得创造就业方面,中国相比日本企业做得还不够。您如何看待两国未来在跨国投资领域的博弈和合作前景?

  欧阳良宜:中国企业如去美国投资该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

  我们中国企业愿意购买美国技术到中国生产,而且中国制造业环境还是很好的,技术实现能力强。所以我们通常更倾向于购买品牌,而不是在当地进行生产。美国人关心就业,中国人关心企业的利益。各有各的诉求,这个加入国际关系的因素平衡起来本来就难。

  商品出口方面,我们需要的美国不卖。像最开始的奔腾5在美国都是管制的,可能有些产品他们认为涉及到军事利益。我认为未来美国原油倒是有可能卖给我们的。

  我们应该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日本曾拿大把贸易盈余买美国世贸大厦,环球影业,结果购买企业赔得一塌糊涂。中国企业如果去美国投资该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美国房价目前处于低谷,去美国炒房也未尝不可。

  徐明棋:短期内指望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放开还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从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的角度还带有传统的思维方式,把中国看成潜在的对手。因此,短期内指望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放开还是非常困难的。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美国即使对其盟国的投资进入都非常小心,它在这个方面的开放程度明显有待提高。

  而在当下这一轮博弈中,私营部门的投资下降和政府部门的投资下降是美国现在遭遇的最严重问题,如果这个时候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进入,对其就业恢复大有裨益,这一点美国自己也十分清楚。因此,这将成为下一轮博弈和合作重点领域,一种缓慢的开放有望打开。

  左小蕾:引入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去投资,才可以减轻各国政府的包袱

  如果,美国在此时放开对中国的投资,那么对双方来说绝对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儿,美国的实体经济很快就能获得动力,从而实现增长,与此同时,我们高达3万亿的外储也就不会绑架在国债上了,被动贬值,所以说这一点双方都能看到,也都可以谈。

  但是现在关键就是如何去做,各种对话机制必不可少,借助于这种公开的交流,很多问题都能够获得推进,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欧洲也是一样的,循环发债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借助新的动力去拉动实体经济,这种时候引入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去投资,也可以减轻各国政府的包袱。

  韩孟:如今中美贸易关系像80年代的日本

  我认为中美走势会向前推进,更加深入。80年代时,当时美国是最大的债权国,日本是最大的债务国,就像现在的中美贸易关系。中国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债。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日本汽车,制造业方面收购美国公司,后来日本发生了变化,投入产出发生逆转。中国企业可以在轻纺、服务业方面走出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