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今天抵达大连,报道达沃斯夏季论坛。这是我第7次报道达沃斯论坛了,冬季在瑞士的有三次,夏季在中国的这是第四次,两次天津,两次大连。夏季达沃斯在中国一共有5届,除了第一届我还是新浪的实习生没有参加以外,这四届一次次参加下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影响力在逐年下降。
2008年第一年参加在天津的达沃斯,有一种眩晕的感觉,因为我刚一坐到咖啡厅,想休息一下,发现杨元庆在我旁边喝咖啡;在走廊里面溜达,马云就从我身边走过;想在公共电脑上查下议程,发现我对面电脑前站着梁锦松;同事在男厕所,还撞见了刘明康。平时很低调的国企老板们,戴相龙、傅成玉、王建宙、郭树清、姜建清也是总在场子里晃来晃去。外国嘉宾更是牛人云集,随便找个印度佬换了张名片,就发现是印度的工业部长,而华尔街的巨头们,花旗、汇丰、AIG、美国银行的全球CEO们,更是悉数来华,频频跟王岐山、周小川、刘明康交换意见。
可是这两年,中方的嘉宾参会的越来越少,外方的嘉宾,也难见几个大佬。今年,媒体们尤为感叹,想要做出好的报道,真是越来越难,因为往年来的很多嘉宾,打电话,今年一个个都不来了。作为旁观者,我分析了一下,夏季达沃斯影响力的衰落,有如下三大原因:
1、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下降
2008年,可能是夏季达沃斯最为辉煌的一年,因为会议召开前的两周,雷曼兄弟才刚刚倒闭,金融海啸的风暴,眼看着从大洋彼岸掀起,顷刻席卷全球。当时,华尔街的巨头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为中国有最多的外汇储备,也有最强有力能够干预经济的政府。08年之后,中国成了全世界的救星。我清楚得记得,那一年温总理到天津达沃斯发表演讲,说“要有信心,信心比黄金还贵”,各路嘉宾们从会场出来,接受我采访的时候都信心满满,尤其是外国嘉宾,几乎全部异口同声,纷纷表示“中国承担了大国该有的责任”。没过多久,中国就向市场砸出了4万亿,并且投放了天量信贷。
用张维迎和陈志武老师的话说,这叫别人生病了,自己猛吃药,3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现在通胀高企、消费不振、出口乏力、国进民退、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中国金融危机的时候的“豪迈”之举,实际上替全世界很多其他的人承受了痛苦。而如今,中国通胀率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货币政策举棋不定。因此华尔街巨头们纷纷不来了,因为在困难中,中国政府已经没有多少牌可打。
2、水土不服 不接地气
达沃斯的官方语言是英文,工作人员一水儿老外,提供的资料和议程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嘉宾在台上讲得都是英文,包括中国嘉宾在内。如果参会者不会英文,到了会场简直两眼一抹黑。可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又有多少能真正熟练的掌握英语呢?听都听不懂,更别说交流,慢慢就不来了。
相比较而言,博鳌论坛和亚布力论坛,就能给参会者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间,无论是黑龙江冰天雪地的滑雪场,还是博鳌论坛的海边小镇,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反正也无处可去,所以反而增加了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而无论是大连还是天津,都是大城市,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人气就散掉了。
3、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
会议之所以可贵,是他可以给你提供跟朋友们见面的机会,也许好久好久都不联系的朋友,大家聚到一个会上,就有机会都见到了。而微博兴起了以后,朋友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容易,即便常年不在一起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微博时时刻刻的联系。包括交流信息、讨论话题、交流思想,这些功能微博都可以实现。
既然通过微博随时随地都可以沟通交流,那么,还有大家都大老远跑去一个地方凑到一起的必要吗?至少必要性会越来越降低。线下的交流会逐渐减少,线上的交流会逐渐增多。也使得论坛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总而言之,说到底,论坛的影响力,就如同老百姓的口碑一样,只能从民间自发形成。比如企业家论坛的亚布力年会,一开始就是纯民间,一帮企业家,白天讨论问题,晚上去东北的大炕上喝酒聊天,随着在民间越来越受欢迎,影响力逐渐增大,吸引了官方的注意,这几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发改委的官员,都会前去参加。而外来的论坛,靠自上而下的重视、靠自上而下的强推、靠各个部门自上而下“集中精力办大事儿”的全权配合,也许能得到重要的形式,但却很难得到真正的影响力。
也许,这是夏季达沃斯变革的时候了。(权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