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购销冷清 调控进退两难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眼看已经入秋,夏粮开秤已经两个多月了,看到当地的普麦价格依然定格在开秤时的每斤九毛九到一块钱,徐州的粮食贸易商张凯终于决定把手头的2000吨小麦卖给当地的一家面粉厂。
这一决定也彻底破灭了他在今年粮食贸易中赚钱的希望。早在6月初夏粮收购时就开秤收购的他,本打算先下手为强,在小麦收购出现火爆局面之前,掌握粮源小赚一笔,但没想到的是,整个夏季小麦市场一直购销清淡,价格平稳。最终九毛九收购的小麦只能原价卖掉,张凯无奈地表示“白忙了一场”。
8月18日,河北省沧州市粮食局一名官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截至目前小麦购销市场依旧清淡,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市场性企业谨慎观望,相比往年同期夏粮收购量减少不少。
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告诉本报记者,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后期粮食收购量有所上涨,但是今年小麦收购市场购销清淡、进度缓慢不容置疑。
国家粮食局数据也显示,截至8月10日,10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4203万吨,相比去年减少了377万吨。
除了收购进度缓慢之外,市场化收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是今年夏粮收购的又一明显特点。根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收购量2771.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约66%,但远低于去年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占收购总量80%的比重。
冷清的收购市场
江苏新粮面粉有限公司某朱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的小麦收购市场可以用冷清来形容。他告诉记者,当地的不少企业今年夏粮收购都更加谨慎,即使近期感觉价格相对平稳,也是采取加工多少收购多少的策略,而不像去年那样大量收购增加库存。
安徽省淮北地区百善镇中心粮站站长陈华告诉记者,由于托市收购没有启动,加上农民惜售,目前该粮站只收了2000吨的商品粮,现在已经停止收购了。
记者采访时,偌大的粮站空空荡荡,没有一辆卖粮车,与往年收购季节时企业和小贩的收购招牌林立、不少加工企业门前长长的售粮车队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上述沧州粮食局官员告诉记者,企业谨慎并不是今年粮食收购市场清淡的决定因素,国家没有启动收储,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特别是中储粮收购量大幅减少才是决定性因素。同样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的数据,截至8月10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79万吨,占去年国有粮食收购量60%以上的中储粮托市收购今年则没有启动。
信贷倾向市场化收购
购销清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大幅减少之下,有关部门的夏粮收购策略悄然调整。
农业发展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今年夏粮收购主体趋于理性,没有出现去年新粮上市的抢购现象。而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目前没有启动,夏粮收购信贷投放呈现出市场化收购占主导的显著特征。
农发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农发行累计发放市场化收购贷款255.1亿元,同比增加115.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小麦264.4亿斤,占收购总量的79%,同比多收117.7亿斤,增幅为91%。
农发行粮油信贷部门的负责人、客户一部总经理朱远洋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今年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一些饲料厂成为市场收购的主体,受到了农发行的支持。
“进度同比趋缓主要是托市收购没有启动造成的,如果剔除政策性收购这块,今年整体是增收的。”朱远洋表示。
因为市场性收购取代了往年的政策性收购成为今年夏收的主力,农发行在信贷风险的防控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调整。
据了解,今年农发行总行要求各分支行对粮油市场化收购做到理性收购、把握节奏、分段放行、小额勤调、适时指导。对贷款企业,农发行要求一次发放贷款不能超过企业7-10天收购所需资金量,一次支取资金量不超过企业3-5天收购所需资金量。
调控两难
粮价乃百价之基,通胀高企之下,粮价调控政策无疑更需要艺术性。
7月份CPI再创新高,粮食价格上涨12.4%,直接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4个百分点。此外,粮价上涨带动饲料价格上涨,进而推动肉蛋奶的价格上涨,使得其对CPI权重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夏粮收购过程中保持价格平稳,不出现去年价格快速上涨,甚至抢购的局面,无疑成为今年夏粮收购政策的重点。
夏粮上市之初,农发行贷款审查更加严格、取消多元主体政策性收购等政策之下,企业谨慎、农民惜售,整个夏季购销清淡、价格平稳,收购进度相对缓慢。
焦善伟告诉记者,国家的调控方向应该是粮价平稳上涨。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和农民都看到粮价比较平稳,企业粮食收购量在后期有所增加,粮价仍然平稳运行。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恰恰说明调控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控制通胀显然不是调控的全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深入粮食主产区的一项调查把宏观调控的难题重新摆在了眼前。
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来源于种粮成本的大幅提高。目前粮价上涨的幅度,仍远远无法弥补种粮成本的提高。2011年年中,小麦价格同比涨幅仅有5%到7%,与15%到18%的成本上涨幅度相差大约10个百分点。
粮价上涨跑不过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供给有所减少,将使得粮食供需情况更加紧张,从而使得粮价上涨与供需紧张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在控物价与提粮价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是权宜之计。成本大幅上涨之下,粮价上升是必然趋势。
目前已经有分析认为,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粮食市场调控的频度和力度,投放了大量政策性粮油,但通过政策性收储纳入国家可掌控的粮源较少,导致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