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铁降速亡羊补牢:铁路建设规划也面临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 03:26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春芳

  “支持降速,支持停建、缓建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听到国务院要求高铁降速,项目停建、缓建的消息,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感慨说,“现在很多资源已经投放进去,很多项目是木已成舟,现在要改已经很难,但晚来总比没有好。”

  8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

  上述针对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事故而紧急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无疑将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二五”铁路发展规划产生影响。

  实际上,此次国务院常委会议也提出,要科学编制“十二五”铁路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铁路等级、速度目标值等核心指标,完善安全标准。

  年内两次降速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8月10日对外透露了此次铁路全面降速的具体细节。这是历史上铁道部六次大提速之后的首次全面降速。

  而就在7月1日,铁道部才刚刚进行过一次列车运行图调整,已经对局部线路进行了降速降价调整。

  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降速只是暂时的,“可能持续1年时间”,在高铁的运营初期,各种车载设备、路基、轨枕等需要磨合。“等磨合期过后,在技术可靠、运营安全的前提下,高铁的运营速度还会提上去。”

  目前,王梦恕是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

  时隔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再度要求降速,在铁路系统内部也经历了一番争论。

  京沪高铁专家组的一位成员表示,此次铁道部讨论高铁降速事宜过程中,部分内部人士和客专老总表示了不同意见。例如,有意见认为京沪高铁不宜再降速。相关人士提出,“京沪高铁的设计时速是350公里,今年4月份盛部长提出按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的混合模式运行,实际已经在按照此次出台的办法执行。”

  上述京沪高铁专家组成员表示,实际上降速对降低铁路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按照目前公开通报的信息,7·23事故主要出在通号系统的问题上,且事发列车开行时速是200公里。”此外,一些路下工程,如打桩基、铺轨道这些工程如果有质量问题,也不是仅靠降速就能解决的。

  “但降速还是能让事故几率小点。”该人士补充说。

  高铁降速“亡羊补牢”: 铁路建设规划也面临调整

  铁路建设规划面临调整?

  此次国务院会议决定也提到了未来铁路建设规划的调整: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铁路建设项目,重新组织系统的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对已受理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合理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建设方案。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很多铁路项目已经处于停建和缓建状态。“也不是上面不让建,而是自身资金压力比较大。”

  该人士表示,曾列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泛亚铁路此前一度有动工的迹象,但自铁道部前部长刘志军下马之后,就被搁置。今年5月,铁道部和商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开过一次碰头会,商讨降低建设标准和调整主管部门,但之后一直没有下文。“也是因为钱的问题。”上述人士说。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具体包括四纵四横铁路干线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城际客专。

  2008年,规划调整,1.2万公里的客专目标扩大到1.6万公里以上,四纵四横的干线部分得到延伸,且在部分区段修建复线,而城际客专则增加了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圈和海西城镇群等。

  2010年,规划再次调整,原先不在高铁项目范围内的线路也被调高标准,包括贵广铁路、西成铁路江油至西安段、吉林至珲春、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重庆至贵阳、成都至贵阳、哈尔滨至佳木斯线路。

  而今年4月份,规划中的铁路建设标准“向下”调整。按盛光祖的说法,“四纵四横”主通道的高速铁路,按时速300公里建设;高速铁路延伸线、连接线及城际铁路按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建设;客货并重的铁路以及中西部大部分铁路按时速200公里以下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及已经草拟完成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都可能面临新的调整。

  上述消息人士称,“已经开建的工程如果资金不成问题的话将继续开建,但工程质量肯定要严抓,赶工期的现象也会有所杜绝。而已通过审批但尚未开工的项目,可能会缓建,有些视项目和资金情况甚至有可能被停建。”

  该人士称,那些已在规划之中但尚未经发改委审批通过的铁路建设项目可能要“胎死腹中”。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