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此次事故形成银行坏账的可能性很低。
目前银行对铁道部贷款利率多较基准利率下浮10%,而银行希望能上浮10%
早报记者 张飒
“7·23”事故之前,对京沪高铁等项目,多数银行是去“抢”贷款份额的。
在京沪高铁状况频发、“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后,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此次事故形成银行坏账的可能性很低,但可能重新调整对铁道部新借贷款的定价。据了解,目前银行对铁道部的贷款利率多数较基准利率下浮10%,而银行期望的是能上浮10%。
另据国有大行人士透露,今年初银行已经在和铁道部谈判,目前贷款利率已基本恢复到基准利率。
因上市预期 银行“抢”贷
“铁道部的谈判能力非常强,对待银行的态度也十分强硬,要么银行全盘接受铁道部苛刻的条件,要么铁道部转投他家。”一位曾参与铁路贷款项目的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在铁路大干快上的2009年、2010年,铁道部显得强势,总有银行给他们贷款,所以对贷款利率要求下浮10%。
上述人士回忆,对京沪高铁项目,多数银行是去“抢”贷款份额的,“为京沪高铁项目而成立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当时吹风有上市预期,所以银行很积极。”
为何利率下浮,银行还“抢”着给铁道部贷款?上述人士称,主要是铁道部旗下诸多实体企业,有着庞大的现金流和存款、结算业务,由贷款衍生开来的一系列业务被银行看重,而由于规模很大,总行拿下的贷款份额往往会分摊到各分行,占用各分行贷款规模。
从具体情况来看,铁道部直接取得的贷款,政策亦相当优厚。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给高铁项目贷款前三年都是只收利息,不收本金,从第四年开始才涉及到本金的归还。而另一家国有大行对铁路项目开出三至四年的还款宽限期,即在还款宽限期之后才开始还本付息。
铁道部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公告亦提到,铁道部与国内外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所有商业银行对铁道部及铁路局运输企业贷款全部免除担保,以信用方式提供。”
铁道部发布的年报显示,2010年铁道部新增贷款4500亿元,至2010年底国内贷款总额达1.25万亿元,而支付的利息仅有250亿元,其中还包括193亿的债券利息,这意味着真正支付的贷款利息只有57亿元,几乎相当于无息贷款。
此外,以2009年为例,铁道部获得国内外贷款4288.95亿元,相当于2008年和2007年获得的信贷总和的两倍,同时贷款占铁道部全部资金来源(7576亿元)的比例高达56.6%,而2008年、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33.8%、31.4%。
利率博弈已开始
但这种局面可能并不会延续。两位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透露称,综合考虑贷款规模受控和铁路事故频发对客流、现金流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铁道部的贷款在谈判过程中将会要求至少利率上浮10%。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事实上在今年一季度,铁道部与银行就在利率谈判上一度呈僵持状态。
“以前要求利率下浮10%,甚至要求固定利率贷款,银行都可能满足。但现在银行已不再接受这些条件,铁道部最终只好同意按照基准利率贷款。几大行从4月才开始给予铁道部新增贷款,但新增总规模估计不过1000亿元,大部分是执行去年的合同,用于支撑今年的在建工程,哪有钱开新的项目?”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的人士称。
而由于利率风险较大,地方铁路局目前已经很难获得长期贷款。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此前分析指出,现在中国大规模高速客运专线建设存在着市场、技术和财务三大风险。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原来预计平均每天客运量五六万人,但实际上不足4万人,票价平均60元/人。从成本上看,建设300公里以上时速的成本是1.8亿/公里,据估算,京津城际建成后每年折旧7亿元,还贷7亿元,此外还有人员工资、电费等,收入覆盖成本存在难度。
“现在铁路投资主要是靠银行贷款,有些是直接贷给铁道部,有些是直接贷给地方铁路局,贷后审查难度加大。这样下去,大概三四年后,主要的高速铁路线基本建成时,铁路方面财务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赵坚说。
据财新网报道,铁道部贷款主要来自四大行及国开行,工行最高,至于具体数额则未披露。截至2010年末,国开行公开披露的对铁路行业的贷款余额是1700亿元,较2009年末对铁路行业新增466亿元。
相关专题:杭州至温州动车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