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2011年5月经济数据 > 正文
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受干旱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5月CPI将继续上行,涨幅或创年内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日程表,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受干旱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5月CPI将继续上行,涨幅或创年内新高。
5月份CPI同比上涨5.5%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1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个百分点,涨幅比4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1到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个百分点。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个百分点,涨幅比4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1到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增速继续双降
5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于今日出炉,或再创阶段性新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5月末,M2(广义货币)15.1%的同比增速跌落两年多的新低。事实上,央行数据显示,5月货币信贷增速继续“双降”。时值稳增长与抑通胀孰为重的宏观调控权衡期,从各方预期以及政策信号来看,货币政策尚未到放松之时。
13日,央行公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11万亿元。这意味着,5月增量存贷比为49.7%。这一数字比上月大幅降低169.3个百分点。
“4月股市行情较好,储蓄资金分流明显,而5月股市行情不好,情况逆转。此外,前几个月理财产品巨量发行的情况在5月也得以缓解。”中行战略发展部高级分析师温彬认为,上述原因导致了5月增量存贷比的下降。但他表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依然紧张。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 专栏)(微博 专栏)认为,在人民币融资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开始寻找外币途径融资,这也导致了外汇贷款的增加。
统计显示,5月外币贷款增加130亿美元,同比多增146亿美元;外币存款增加11亿美元,同比多增50亿美元。截至5月末,外汇贷存比达208%,较上月进一步提高。
和信贷一样,5月的货币增速也在继续下滑。当月末,M2同比增长15.1%,M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12.7%,二者分别比上年同期低5.9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M2增速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6%的预期目标。梳理近几年数据发现,15.1%是自2008年11月(14.8%)以来的M2增速新低。
这是不是一个足以引发担忧的信号?新华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表示,当前信贷、货币增速放缓是调控的结果,下一步宏观政策力度备受市场关注。
“M2增速虽比去年有明显下降,但仍属于调控的目标范围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 专栏)指出,虽然决策层对广义货币余额的增长目标定为16%左右,但增速在14%至15%这一区间也属正常的增长范围。
李迅雷则认为,由于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规模增大以及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使用,M2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已经失真。M1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流动资金的情况。
M1增速的下降反应了企业活力下降。
结合此前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份进出口数据,当月出口增速降至20%以下,低于市场预期,凸显出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现状。
通胀6月份或达高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2011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难度很大。2011年前四个月CPI上涨率是5.1%,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
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从现在的情况看,5月份的CPI仍然将在5%以上,6月份因为翘尾因素最高,根据宏观院的预测,6月份翘尾因素会达到4个百分点,因此有可能达到高峰期。
张卓元表示,2011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难度很大,全年CPI上涨率可能要达到5%,而受到翘尾因素影响,6月份CPI可能会突破6%。
他分析说,由于这轮通胀是比较长时期货币供应过多的结果,包括产品成本增加积累的结果,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上涨影响,因此这次通货膨胀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3123>>
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受干旱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5月CPI将继续上行,涨幅或创年内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胡乃武也认为,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1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6%,2012年为3.3%。
5月宏观数据疑遭提前泄密
据媒体报道,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与此同时,网络上各位“经济学家”和各家投资机构乃至网民对于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也热火朝天。
与此类似,彭博也在其终端上发布称,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为5.5%。据悉,另有四家国内外证券机构对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也为5.5%,高达三家机构对5月PPI的预测为同比增长6.4%。
新浪微博上,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黄硕写道:“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目前市场对于该数据的一致预期是5.5%,高于4月份的5.3%。”
而上周五A股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意外”地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也被网民看做是“5月CPI数据外泄”的证据。网易佛山网民说:星期五的股市最后一小时起死回生,估计数据又提前泄了。网民“火花遥远”表示,自己已经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这次预测得准不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之高,堪比“章鱼哥”。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中国的核心经济数据屡屡提前“走光”之后,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网民“Ni”认为,宏观经济数据屡屡“被猜中”,可见数据的保密乃至公信力都令人难以乐观。
“泄密门”多次开启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之后,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媒多次准确“预测”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7月15日,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数据前,有北京媒体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准确报道了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9%的消息。随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泄漏GDP数据的责任人进行查处。
无独有偶,去年6月9日,某外电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召开的某券商会议上,一位关键部门的中国政府官员透露,2010年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6300亿元人民币;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中国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约50%,达1300亿美元左右。以上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极其接近。
当日,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谴责称,国家统计局非常谴责这种提前泄露还在保密期的数据的行为。他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和处理这件事情。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发出了谴责,不过“泄密”事件依然在继续,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经济数据:2010年的GDP数据为397983亿元,比去年增长10.3%,CPI同比上涨3.3%。这与此前《华尔街日报》转载的数据完全一致。
而最近一次CPI被泄漏事件发生在5月10日,当时有机构人士爆料称,4月份的CPI涨幅将达到5.3%,而多位分析人士也对此数据表示“很靠谱”,结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是5.3%。
泄密:经济利益作怪
对经济数据屡遭泄漏,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专栏)在出席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统计数据提前泄露“对一部分人是不公正的,也不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3<<123>>
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受干旱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5月CPI将继续上行,涨幅或创年内新高。
4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也有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党政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分析人士表示,一般来讲重要统计数据发布前后,国内金融市场极可能作出反应,此外,因数据变动很可能涉及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或转向,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市场。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值,对市场及个人投资决策的指向至关重要。
据悉,国家统计局得出初步数据后,会以快报的形式转送决策层。同时一些重要的数据要抄送央行、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宏观决策部门,让相关领导“过目”。
此外,证据的采集方面也存在难度。经济数据是一个无形的东西,要向外界泄露可能只需要说句话就可以了,很难留下显性的证据。可能正是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针对数据泄密的调查在漫长地进行着。不仅如此,旧的调查还在进行,新的泄密又发生出来。
“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
在宏观经济数据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微博 专栏)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看,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赵锡军称:“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
数据泄密导致国家权威性下降,对于市场的公正性形成挑战,业内人士应从制度建设和自律要求两方面着手,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中国社科院人民财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贤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数据不断发生“未卜先知”的情况下,数据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课题。
赵庆明认为,应当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