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存款准备金率18日上调 旨在控制流动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7日 17:1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 (记者 张楠):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调。今年以来,中国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四个月里先后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中国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高位。

  据估算,此次上调后,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700多亿元人民币。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回笼市场的宽裕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调控手段。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CPI同比增长5.3%,较上月5.4%的增长水平有所回落,但仍旧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有市场人士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物价指数都将在5%上下波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专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不确定依然存在,加息或者是提高准备金率等等紧缩性的政策是意料之内的。”

  事实上,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月即强调,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央行在恢复发行3年期央票的同时选择上调准备金率,说明央行认为当前流动性过剩局面仍比较严重。

  3年期央行票据在暂停5个多月后,于今年5月12日首度恢复发行。此次公开发行的4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为3.80%。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 专栏)表示,3年期央票重启原本符合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央票及外汇占款的逻辑,但由于5月公开市场央票到期量并不大,此番再次上调准备金,由此估计4到5月份热钱流入量不小,而央行又不想通过提高央票招标利率来扩大发行规模,因为这样会导致加息预期增强。

  3年期央票与存款准备金率,在使用效果上具有类似的功效,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作用。但这两大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使用,凸显出央行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局面的担忧。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尽管3年期央票重启发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但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依然较大和外汇占款增加较多的情况下,仅凭公开市场操作难以完全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因此,仍需要配合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流动性。

  另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远远超过市场预期,突破了100亿美元,达114.3亿美元。顺差的增加无疑将带来央行外汇占款的增加,进而加大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数量。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析说:“目前我们的外汇牌价是6.5左右,110多亿美元就是将近700多亿人民币,(央行)就要投放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基础货币供应量肯定是在放大,而且对物价上涨会带来影响。于是就要对冲。那么其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冲的手段。”

  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幅为15.3%,较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重回16%的调控目标之下。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并未表示流动性的下降。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专栏)表示,广义货币M2的下降与财政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大幅增加有关。由于表外融资发展较快、外汇占款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而增加较多、通胀预期仍未消退,流动性仍略显宽松,因此,央行需要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和社会融资总量的控制。

  今年第五次上调准备金率,显示了中央打击通胀的决心。不过,尽管通胀仍然高企,但宏观调控如何在抑通胀和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也引发了市场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上升25.4%,环比继续上涨。但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与上月相比下滑了约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7.1%,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均低于市场预期,这显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投资的增长显示总需求仍然强劲,但能源价格的上涨、拉闸限电以及信贷投放等限制措施,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开始显现。不过由于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在通胀率见顶之前,货币政策趋紧的力度不会放松。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专栏)上月也表示,从理论和实际分析测算,存款准备率调整未来还有相当空间。

  中国政府自去年底以来一直在动用多种措施和手段降低物价,缓解通胀预期。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票,尽可能化解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引导投资和消费;各地也扩大农产品生产,降低流通成本和环节,有效增大市场供给。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也认为,为了进一步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胀,这些综合举措需要继续实施:“(除动用货币政策外,)生产流通领域加强管理也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重要方面;对容易出现涨价的产业领域,比如农产品和蔬菜等要加强供给支持和补贴,防止把成本上涨压力过快传输到消费领域。多管齐下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把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压下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