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 > 正文
博鳌亚洲论坛昨闭幕,亚洲各国共议挑战共寻路径
经过3天的高层对话与热烈讨论之后,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完成了全部议程,于昨日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 据悉,本次博鳌年会共举行了50多场活动,其中包括23场分会。主题“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聚集了与会1600多位各国政要、工商巨子和学界精英关注的目光。
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经济增长,却很少关注经济是以怎样的方式去增长。“包容性增长”作为“包容性发展”的一部分,此次在论坛上以温和的形象感知出现,诉求中少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利益的追逐,多了对民生幸福和社会公平的关注。
“发展”问题紧迫而重要
“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在寻找刺激经济的方法,并对此前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发展”不仅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 霍泰德
据参与确定每届博鳌亚洲论坛主题的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中国地区董事会主席霍泰德介绍,作为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主题是从大约15个备选主题中脱颖而出的。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本次论坛倡导的‘包容性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高速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造发展与就业机会,确保民众基本福利保障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民众能机会平等、公平参与。
体现在区域经济方面,周文重说:“之所以选择‘包容性发展’作为主题,目的是关注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内生力这样一个共同的挑战。从亚洲地区现实看,‘发展’比‘经济增长’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则更为紧迫和重要。”
支招中国式“包容性增长”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 曾培炎
在博鳌论坛上,各位代表在讨论中智慧碰撞,共同“支招”适合中国包容性增长的路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受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影响,中国的民营投资其实一直存在着看不见的‘天花板’。这些年来,对非公经济的政策逐步宽松,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实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与会民营企业家也普遍表示,包容性增长要为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提供更公平的环境和充分竞争,需要放松管制、放宽市场准入。
而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指出,包容性发展应该强调机会平等,而不是过度强调结果平等。“中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收入差距扩大是对的。但是不能忽视了如果太早注意结果平等,那可能对经济发展不是推动而是滞后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微博 专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让中低收入者增收、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外,还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亚洲联手促包容性增长
亚洲发达国家经济体在本地区发展中应该更多承担责任,可以把本国资金、技术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共同发展。 ——— 曾培炎
印度工商联合会总干事拉吉夫库马尔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亚洲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实现包容性增长。
论坛前任理事长拉莫斯直言,“合作发展,首先需要合作的信心。”亚洲国家需要加强团结、增进友谊。论坛在促进亚洲国家的政治层面互动外,还应加深企业等层面的关系,促进亚洲国家的相互了解,让亚洲国家认识到左邻右舍是合作伙伴关系。
曾培炎认为亚洲将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亚洲未来关乎我们共同命运,应该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把各国发展与区域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区不同渠道磋商机制增强政治互信,除官方机构外,有更多民间渠道开展多种形式交流。
焦点人物
国家统计局前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 份C PI高 达5.4%,创32月新高,市场预期央行会进一步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加息来应对。昨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博鳌论坛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绝对的上限,条件如果变化,界限就会变化。周小川指出,3月CPI走高是春节、去年同期较低、季节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昨日博鳌年会“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业创新”分论坛上,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表示,“2011年之前,房价是市场说了算,2011年之后,房价是政府说了算。”潘石屹指出,这一轮调控政策是历年以来最严厉的一次,2011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市场调控的是“因”,是从土地、货币政策、按揭贷款成数去调控;从今年开始,则直接调控“结果”,就是限价、限购。
■关注
ECFA效应显现,两岸双向投资增加
台商投资大陆重点将转向服务业
据新华社电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两岸商界领袖昨日表示,两岸企业界已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带来的巨大效应,未来两岸双向投资将快速增长,但各自投资重点领域都会发生变化。
21位大陆企业界代表,38位台湾工商界知名人士出席了两岸企业家圆桌会议,商讨签订ECFA后两岸企业合作前景。
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表示,ECFA签订后台商投资大陆重点将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台湾服务行业面对大陆拥有13亿人的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认为,ECFA实施后为两岸企业提供一个更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两岸双向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大陆企业将增加对台湾投资,大陆企业投资台湾将逐步由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转向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
就此,两岸商界领袖提出两岸企业应调整产业投资方向,加强两岸企业合作、实现共赢。
热点话题
与会人士建议人民币走出去进程不宜太快,戴相龙(专栏)称,人民币完全国际化还需15至20年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了3万亿美元的大关。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使得人民币走出去(国际化)的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对此观点,在昨日的博鳌论坛“人民币走出去:挑战与机遇”的分论坛上,央行前行长、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应稳步推进,达到阶段性成果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
充分评估国际化风险
在15日的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一揽子货币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做进一步准备,中国将继续推动货币改革,推动人民币可兑换的发展。
戴相龙指出,货币互换是人民币走出国门的一种特定方式。尽管货币互换是双边的,而不是国际化的,但互换得多了,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的一种模式。
不过,多位海内外的金融界人士也提醒指出,人民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中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准备。
渣打集团执行董事白承睿指出,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将会给中国的金融改革、货币政策带来更多的压力。“目前,中国还不适合对国际金融体系完全开放。中国应该逐渐从贸易项目的可兑换发展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并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促进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完全可兑换。”
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联合主席大卫·马什也提醒,中国应评估人民币走出去的风险和回报问题,不要急于求成。
充分发挥港台作用
戴相龙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成为全功能的国际货币,“原来以为花10年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看来仍比较艰巨,可能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离岸市场,而香港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有利于香港的发展。”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建议,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很好的试验,因为离岸市场对国内的冲击很小。
永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策略长张晋源指出,要更重视发挥台湾在人民币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
台湾银行董事长张秀莲透露,台湾银行上海办事处马上就要升级为支行了,这就意味着台湾银行马上就能在大陆开展业务了。“不过,在政策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限制,希望两岸相关部门能尽快消除政策上的樊篱,为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加快产业升级、加大教育投资
有这么一个怪圈,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由低等收入跃至中等收入的起飞阶段,但一旦到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000美元以后,就会在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中陷入长期停滞,很难突破人均GDP11000美元的大关。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亚洲经济体正步入中等收入行列,这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刺激内需的增长。但同时,亚洲必须警惕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如何通过包容性发展来解决“中等收入陷阱”?日前博鳌论坛上各经济学家认为应通过产业升级、加大教育投资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伴随各种矛盾,收入分配问题相对突出。“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就因为不能处理好相关矛盾和问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遇到严重挫折。”成都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张其佐认为,现阶段提出实现包容性发展十分及时和必要。他还指出,包容性发展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脱离实际,二是只讲共享,三是搞平均主义。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表示,“2010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1万人民币,农村可支配人均收入5919元人民币,在这个水平上用消费推动恐怕难以达到目的。因此投资的作用不能忽视。”日本、韩国发展历程都是长期投资率保持在30%以上,从而比较快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模式,中国有13亿人口,因此过渡时期可能更长一些。
点击
“民富”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实质发生了变化,不是简单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而是由经济总量的发展导向转为国民收入的发展导向,即是由“国富优先发展”转向“民富优先发展。”
———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移动互联网
“估计到2014年左右,中国移动终端上网的人口数量将会超过使用PC上网的人口数量。”
“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把真实的社会和虚拟的社会更好地连在一起,把空间变得无限大、无限近。”
———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
■记者手记
包容性发展让中国更具吸引力
短短3天时间,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政要(包括前政要),顶级企业负责人,知名经济学家及媒体齐聚博鳌,共论“包容性发展”。
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所言,所谓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使得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包容性发展,强调的是和而不同,这与亚洲多元化文化的特性十分契合,可以说,包容性发展模式的提出,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3天的论坛里,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成为关键词,中国机会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十二五”规划强调民生,强调推动内需,强调社会公平,这正是“包容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专栏)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包括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来自东盟十国的顶级华商一致认为,“十二五”规划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广大华商在祖籍国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机遇。在与多位来自欧美主流媒体的记者沟通时,这些记者都表示,通过博鳌,整个世界都看到了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机会。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特派博鳌记者 田志明
后方联动记者 谢梦 黄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