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琳达:一直看好中国房地产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6日 17:1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4月1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业创新”分论坛上,怡海置业董事长王琳达表示,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向,一直看好房地产业前景,社会上仍有很多购买商品房的人群。

  对话实录:

  向熹:各位嘉宾、各位代表,欢迎大家来到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创新分论坛。首先介绍一下参加这场论坛的各位嘉宾: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微博 专栏)先生,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光先生,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微博 专栏)先生,怡海置业董事长王琳达女士,绿野集团创办人李金友先生,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黄丽陆先生。欢迎大家!我是来自南方周末报社的向熹。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创新。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房地产。 第二,持续调控。第三,创新。房地产众所周知从90年代开始是我们国民经济一个支柱行业,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与推动力,因而有关房地产的话题多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话题,而且房地产业中重要比重的住宅产品涉及千家万户,所有又是一个民生话题,房地产的发展与繁荣高度影响金融行业和地方财政,因而也可以是一个金融话题和财政话题。今天我们的嘉宾来自地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媒体界,所以我们的话题主要集中于地产行业和政策层面。由于媒体嘉宾参与,我话题也会涉及更多层面。第二个关键词是调控,中国有这个行业开始,调控就一直持续。调控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我们今天谈的持续调控,并不是由来已久的调控,而主要针对2010-2011年初这一轮的调控作为我们讨论的时间段和政策对象。第三,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着重在房地产行业创新和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当然由于有政府的领导和媒体界在,所以我们也不回避讨论政策层面或者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创新。

  向熹:做完上述简要破题之后,我们今天论坛规则是三个环节,第一,台上嘉宾陈述自己在共同问题之下的观点与立场。第二个环节是台上嘉宾就特殊环境下的回答 与阐述。第三,互动。第一个环节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层次,浓缩成一个问题,就是请大家从自身角度对此次调控目标与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大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如何看,房地产业与房地产企业应该做怎样的创新。

  王琳达:我是从香港来的,我是怡海集团的董事长。我是89年6月12日进入中国地产。刚才主持人问我地产的宏观调控,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是几乎都经历了。每一次调控,我们都觉得就像刚才李先生说的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政府的调控,只要楼价高了,影响到国民经济,那当然要调控,那我觉得这次调控也是我由此以来碰到最严厉的。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这次调控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样。作为我们企业也是这样看,我们也都要做好准备。什么准备?还是我多年的经验,准备好现金、准备好子弹,特别是这一次的调控,大家都知道了,保障房的大量出台,这本身对商品房肯定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刚才前面几位前辈都说到这个调控有没有效,我也和他们一样,确实有效,已经开始了,我觉得从二季度,就是从这个季度已经开始逐步逐步控制住,一线城市已经基本上开始很明显了。二线城市也开始一点,但是没有一线城市那么明显。因为我们现在也在二三线城市都有开发,所以对这个市场价格也很敏感,但是我们只要是做好自己的品牌,调控我们也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谢谢!

  向熹:王总,刚才我的问题还包括第二个层次,您一个地产开发的企业家,您对房地产行业前景怎么看?

  王琳达:房地产前景我一直很看好,我们中国人口这么多,确实国家的城市化还在进行中,他们说已经到了49%、50%,你就是到了49%、50%,作为国家政策来说,城市化还得进行,因为还有很多农民工要进城、还要继续要住房,当然我们国家今年保障房出台后,会增加很多的基本的保障房子。但是商品房来说,它有一个过渡。它不是一下子有了保障房,商品房就没市场了,不是的,它也和我们在香港一样,有一定的阶层是需要这个保障房。可是也有人他有能力的,他还是需要商品房。所以我的看法,房地产还是有很长的市场,我是乐观的。

  王琳达:我听了几位我们前辈讲了创新,我自己有一点小的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拿北京怡海花园,是我92年香港第一次招商会把我招来的,来的时候三环还在建,四环也没有,在一个低通都没有的地方建一个很大的社区,130、140万平方米的。就和我们到三四线城市一样,条件很差,那我们怎么做?给我三个大沙 坑,30米深、100多米宽。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去做这件事情?后来我就把三个大沙坑,变成三个大停车场,现在我是北京最多停车位的社区。当时可能是不好的条件,可是现状条件就是这样,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我们那里建的房子,早期没有人买。什么都要自己亲自做,连店都要自己做。我们就想怎么样吸引别人。后来我想只有帮助业主让他方便出入、让他方便能够住下来,我那个时候就自己买汽车,给他们接驳出去。再有,其实我们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教育。他的家庭来了,孩子去哪读书,离城里那么远,怎么办?当时房地产按照规划做多少面积,就要配套多少教育,可是我建的时候我就跟当地政府商量,我说房子建好了,你们来办学校吧,当时确实有困难。那个时候我们交通又不方便,这个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一切帮老百姓去想的话,那我们就要帮他,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做教育了。没有这个条件,也给了我这个机会。当时我以为不让我做,后来因为没有,才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就开始办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老人大学、培训学校,统统一下子搞成了一个学区,我们这个社区就变成社区、教育结合起来了。有领导觉得很好奇,他说你这个怎么结合的,两个根本不可能的行业。后来参观完社区教育后,他们明白是可以做到了,其实这个就是创新。因为你把老百姓问题解决了,把居民想要的问题都帮了他,我们就叫以人为本,我们帮他做了后,他们很满意,交通解决了、生活解决了,教育解决了,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在这里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叫做社会分工,学校由学校管,老人由老人管,剩下的年轻人就让他在社会上非常安心工作,所以他会比同学、朋友、同事进步快,所以在怡海,我们居民住了4.5万人,可能你们会算一个帐,140万平方米怎么搞出4.5 万人,是的,就是怡海教育做好了,老的也来了、小的也来了,姥姥姥爷来,还带一个保姆,最后我们人口就大大超过原来规划的面积。

  王琳达:相对来说我们教育又不够了,我们就把原有很多商业、其他配套都办了教育。所以前后来说在怡海花园一共有十所学校,还有一所国际学校、培训学校等 等。现在怡海花园房子最早卖2980元,在北京四环路内,那个时候是1996、1997年。可是现在?我不敢讲。就是原来卖2980元的房子也变3万多 了,还别说后期好一点的。现在我们怡海没有房子卖,也没有二手房,也没有房租,现在有朋友让我帮他买房,我也买不到。为什么?全为教育而来。作为怡海这个案例,房子是卖掉了。可是人家说政府没有税收了。其实不对。现在怡海教育起来了、商业带动了,所有行业带动了,把周边全带动了,周边的地也自然会上了,它的配套也上来了,这个例子是我亲力做的。但是后来在长沙,我们自己开了一个盘,我们品牌出来了,到了长沙,我连一个广告都没打,可是我们每一期都销售完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做了几种,我有从30平方米一直到140平米,这个房子面积是给普通居民住的,但是我周边因为都是别墅区,都是几大上市公司,所以我就与他们不同,我就做了一个普通住宅。我为什么做了30、40、50平米这样的?实际上我的面向就是80、90后,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后,他们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住起房子。假设第一套房贷8成贷款,拿2成头款也就是2、3万就可以买房子了。然后后面我帮他用金融的手段,就是说把这个房子帮助他,2年后他工资提了,业务提升了,我们帮他销售或者帮他出租,这样他可以换到2房1厅的房子,接着5年后可能就到3房1厅的房子,这个道理从哪找来的呢?快速消费品,因为我本身也做一点化妆品,我从快速消费品找到卖房子的很好的办法。现在怡海在哪做,基本都销售了。当然我的量没有他们那么多,但是怡海是做精品的。另外我讲一点,我觉得房地产真正的讲品质的时候来的。这个时候我们要讲我们的品牌,品牌是怎么建立的?首先就像潘总说的,我们要注重设计研发,注重设计创新。你要一个模子全国都建,这个时候不行了。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改进我们住房的习惯。

  王琳达:另外我们把设计做好了,更重要是什么?我们选用的材料,我们材料品质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间就是检验品牌的标准。有一次我在美国,去年跟胡 锦涛书记去加拿大,回到美国的时候,参加美国商会一个圆桌会,他最后问了我一句话,为什么中国没有品牌?这是很多的高层都在的。后来我说其实中国有品牌,中国的品牌只是你们不知道。比如说我们的同仁堂,再比如说我们也有全聚德,这些你们都不吃。但是中国是时间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只有30年,我觉得再有20 年,中国一定有许许多多品牌,主要就是刚才说的,第一,品质。第二,设计、创新。第三,我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不断地随着形势改变,这样我们才有我们生存之道。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