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晓光:房价调控初见成效 效果今年8月或更明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6日 16:5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4月1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业创新”分论坛上,首都创业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刘晓光表示,本轮调控的目的是扼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目前调控应该基本初见成效,效果可能在今年8月更加清楚。

  对话实录:

  向熹:各位嘉宾、各位代表,欢迎大家来到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创新分论坛。首先介绍一下参加这场论坛的各位嘉宾: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微博 专栏)先生,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光先生,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微博 专栏)先生,怡海置业董事长王琳达女士,绿野集团创办人李金友先生,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黄丽陆先生。欢迎大家!我是来自南方周末报社的向熹。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持续调控下的房地产创新。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房地产。 第二,持续调控。第三,创新。房地产众所周知从90年代开始是我们国民经济一个支柱行业,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与推动力,因而有关房地产的话题多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话题,而且房地产业中重要比重的住宅产品涉及千家万户,所有又是一个民生话题,房地产的发展与繁荣高度影响金融行业和地方财政,因而也可以是一个金融话题和财政话题。今天我们的嘉宾来自地产业界、政府部门和媒体界,所以我们的话题主要集中于地产行业和政策层面。由于媒体嘉宾参与,我话题也会涉及更多层面。第二个关键词是调控,中国有这个行业开始,调控就一直持续。调控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我们今天谈的持续调控,并不是由来已久的调控,而主要针对2010-2011年初这一轮的调控作为我们讨论的时间段和政策对象。第三,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呢?我们今天着重在房地产行业创新和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当然由于有政府的领导和媒体界在,所以我们也不回避讨论政策层面或者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创新。

  向熹:做完上述简要破题之后,我们今天论坛规则是三个环节,第一,台上嘉宾陈述自己在共同问题之下的观点与立场。第二个环节是台上嘉宾就特殊环境下的回答 与阐述。第三,互动。第一个环节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层次,浓缩成一个问题,就是请大家从自身角度对此次调控目标与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大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前景如何看,房地产业与房地产企业应该做怎样的创新。

  刘晓光: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调控应该基本初见成效,从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大的双轨制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了。第二,它的调控目标是遏制一些热点城市过快增长。现在从北京、上海情况看,销量大概跌了50%左右。周边地区的价格也开始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另外从资本市场、资金市场对这个行业过快增长的措施,我看都见了成效,而我的判断来讲,应该是初见成效,而且效果可能会在今年8月份体现的更加清楚。

  刘晓光:前景肯定看好,一个是城市化进程,一个是人口红利,到今天我还是认为房地产肯定是保值的重要工具。

  刘晓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如果商品房下降,如果保障房大量进行,那么对钢材、木材、水泥用量的平衡可能问题还不是很尖锐。但是如果地方土地收入减 少,地方房地产税收入减少,总量减少,将来这个量可能很大。将来可能会减少公共投资、可能会影响就业,可能会对调控政策会有一定影响。

  刘晓光:创新现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因为我们发现创新实际上就是不断否定自己过去的模式,创造一种新的模式。过去我们跟大家一样,上市、融资、高价拿地、大规模建设、套现、走人。我们感觉到将来这种调控可能是一种常态,而且一个企业必须要在融资模型上不断创新。我们在两年前就开始创新了,一方面干着传统的地产,商业地产、酒店、写字楼、住宅。一方面我们尽可能跟母公司投资的基础设施,比如水、地铁上盖、高速路,甚至跟教育结合起来的地产。前年年底,我们开始做以奥特莱斯为引领的城市副中心,把国际上名牌折扣店公司引进来,大量一二线品牌进来,折扣也很低。再加上其他商业业态,低密度住宅,做成一个城市副中心,时尚新城镇的概念。三个礼拜我们在北京卖了一组项目,400套房子,大概4个小时卖完了。大家希望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我们把它叫做买在其中,购买在其中、吃在其中、乐在其中这么一个新的特系。在融资模型上我们也在创新,前一段发了一个人民币海外债券,大量信托产品应在应用,另外我们做了国内国际平行的地产基金。我在想在一种新的形势下,如果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去创新,可能在竞争中就要落伍。在调控作为常态的形势下,一个企业可能要坚持不断在业务模型上、管理模型上、融资模型上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问:有一个问题关于保障房融资方面创新的,第二个问题,现在有一种担心,因为保障房建设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话,现在需求又被抑制,是不是会出现报复性反弹,这种担心是不是必要?谢谢!

  刘晓光: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刚才11点的时候我们回答了。第一,关于保障房,建立一种融资模型、投资模型,我觉得可能需要。因为现在老百姓买房,然后再卖一套房子,挣点钱,我觉得还是没有给大家建立一个通道,就是没有享受到高成长行业的金融通道。如果说我们发行长期的受托债券,保障保障房建设速度和质量,我觉得是可行的。回报率应该在利息上加两个点,另外政府应该建立长期的回报基金,因为你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拿不出来。但是建回报基金是可能的。上午潘总讲的很好,保障房实施应该利用企业家的智慧、商人的技术来进行投资运作,甚至代为管理。第三,保障房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租了保障房之后,我在一定时间能够买,就让它可以转换。刚才陈主任讲的管理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将来的维修、维护、保养、将来他不给钱等等问题,只要管理机制、回报机制建立起来后,我想是能够实施的。关键是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包括我们投资者,我们也想投保障房,但是可能要有一个回报的办法或者机制,哪怕是微利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