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斯蒂格利茨:亚洲国家可以自己建立储备货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5日 21:51  CCTV《财经频道》

  首播时间:2011年4月16日12:00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生于1943年。1979年获美国经济学会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93年加入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1995年6月出任主席;1997年到2000年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靠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0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当地时间2011年4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以一部“从我们做起”的竞选短片和一封电邮,正式宣布他将竞选连任美国总统。而恰好就在前一周,美国失业率降至8.8%,创出近两年来新低。作为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团主席,斯蒂格利茨对奥巴马的本次竞选有什么好的建议?斯蒂格利茨如何评价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关系?他怎么看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他看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系统性风险是什么呢?2011年4月16日12:00,CCTV2《领导者》将精彩呈现芮成钢专访斯蒂格利茨,欢迎收看。

  奥巴马政府低估了经济萧条的严重性

  4月5日,奥巴马表示,自己还未完全实现“变革”承诺,希望大家再给他四年的时间。2009年1月,带着“我们能够信任的改变”的口号,奥巴马入主白宫,公众满意度一度高达罕见的78%。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开展经济复苏计划,并整顿美国金融市场。但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奥巴马政府低估了萧条的严重性,他的“变革”只是当轮船快要沉底的时候,重新摆摆甲板上的椅子。斯蒂格利茨认为,现阶段,奥巴马总统最应该做的是实施经济刺激政策,进行赤字开支;或者学习中国的方法,进行投资,对技术、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在被问及美国经济似乎有了复苏的迹象,失业率也在下降时,斯蒂格利茨明确表示,虽然失业率在下降,但是有16%的美国人仍然没有全职工作。斯蒂格利茨略带抱怨的口气说,因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太慢,才无法让这些人重新工作,只能刚刚满足新增加的劳动岗位。

  某些华尔街银行家混淆视听

  2008年,那场始于华尔街并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人把责任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因为奖金“刺激了高风险行为”,即便他们失去了饭碗,他们仍能带着一大笔钱走人。斯蒂格利茨甚至把这些人称为“金融巫师”,欺骗别人,最终也迷失了自己,甚至是失去了道德。他的这番言论,自然招来了华尔街银行家的炮轰。对此,斯蒂格利茨轻描淡写地回应道,那些从华尔街去华盛顿工作的人,通过放松一些法律的监管,使银行能像过去那样自由。然后他们回到华尔街去赚大笔的钱,这就是事实。他们认为,对华尔街有利的事情,对整个美国也有利。

  建立新的储备货币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年金融危机的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多数人的预料,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美元,以主权信用货币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巨大缺陷。2009年3月2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全球应该创立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的,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货币。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示美元依然“非常强势”,“没必要创立新的全球货币”。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也申明,自己赞同强势美元。

  但是,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接任G20轮值主席国时表示,法国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甚至发出警告,不改革可能会给下次危机埋下种子。 

  2011年,法国总统萨科齐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十多位央行行长和财政部长,齐聚南京举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这在G20框架内尚属首次。萨科齐表示,这次会议在中国召开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世界经济的多极状态必须在货币的多极化上得到体现,希望在今年11月在法国戛纳召开的G20上能取得预期的进展。但斯蒂格利茨却认为,二十国集团过去的框架中存在很多缺陷,所有成员要达成一致很难。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拉美国家、甚至欧洲国家,应该聚在一起探讨,并不一定非要达成全球的协议,只要有足够多的国家加入,就可以建立新的储备货币。毕竟,中国有着最多的储备货币,亚洲国家也可以自己建立储备货币。

  那么,在斯蒂格利茨眼中,新的储备货币会是什么样的呢?斯蒂格利茨回到说,简而言之,各国会把自己的储备货币存在一个新的“央行”中,然后发行新的“央行货币”,也可以叫特别提款权或者任何其他的名字。这只是一种形式,在联合国委员会,我们有一系列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把特别提款权改革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