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4月14号至16号在海南博鳌举行,此次大会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位政要、企业管理者、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与会。15日16:00,分论坛“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在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大厅举行,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的节目是有关于教育,谈到教育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我想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今天我们现让在座的六位嘉宾,每一位有三到五分钟的发言。
布罗德海德:非常感谢。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博鳌,我也非常有兴趣。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政策及其实施,一级信息技术、医学等增长很快的领域都需要依靠大学教育出来的人才。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依靠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
在美国很多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人口多的城市经济增长快,而受高等教育人口较少的城市经济增长则相对慢,所以,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密切关联。
我们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存在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一系列例子,上周《华尔街日报》曾经报道,很多美国工作者流向了印度,但同时印度却很难招到本土大学生。当然,中国也有类似报道,很多高校学生找不到工作,包括一些海龟。
而且,他们也很难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工作中,所以高等教育究竟教什么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我们认为,大学的教育应该是通过一种能力教育,教会如何解决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思想性教育,一种随时准备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一项技能。这些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具体怎么做,我们可以后面再讨论,但是我认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这个。
陈繁昌:回到刚才讲的大学教什么?我相信大学教育不是职业培训。社会上有很多专业的职业培训机构,比如说香港的VTC。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培训社会领袖,他们应该培训未来社会某一个领导人,所以我们这里有一句话: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我们希望学生毕业,能够具备独立的能力。
方行健:我们拥有价值60亿美元的市场,主要市场在美国,中国也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发展的非常快,而且也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要想实现进一步增长,人才非常关键。怎样弥合企业、产业和大学教育之间可能出现的一些鸿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希望能够从大学中获得一些有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人,但是,我们更加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学生。我们希望进入新兴市场,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批人才,他们具有全球视野,能够到中国、印度。另外,我们也希望未来的员工能够有一种就业能力。换句话说,他们能够灵活地解决工作中可能碰到各种问题,能够适适应行业的发展。当然,一些专门的技能也很重要。政府曾要求我们为大学教育制订一些专业,也就是,作为企业家给大学教育一些自由创新的空间。
对我们来说,我觉得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良性联合非常重要,尽量地用整合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李建生:所谓论坛就可以自由地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今天的这个题目很大。我觉得包容发展的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包容发展的问题,一个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每个不同时代,大学的使命、价值取向、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需求和特点。
我觉得要谈大学问题,就离不开当今的时代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变化。这个时代变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之前所无法预料的。
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应具有21世纪所需的知识、技能。我觉得大学教育要针对21世纪的特点设定。
本世纪第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现在世界新的现实是全球化。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看?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现在要面向世界,首先要面向我们的家门口,亚洲、中亚、西亚、东北亚、南亚,我们的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他们对那儿了解的如何。我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创业教育。这个创业和创新的问题,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创新可以说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不断发展重要的源泉。但是,我觉得创业教育问题,有可能过去重视不够。
第三个特色是专业限制。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绿色的问题,不仅是绿色效率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绿色指示体系的构建问题。怎么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涉及到整个大学对于绿色指示体系的构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常常是学生教老师,这是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
第四个特色是贫富的悬殊。不仅仅是数字的鸿沟问题,而且是文化的鸿沟问题,彼此的不理解,文明的对话,文化的对话,相互的尊重了解,使这个世界常常不得安宁。我们要维护世界安宁,就要通过科学教学文化构筑和平。
章新胜:今天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好,我常常说,中美教育之间,我不同意用差距这个词,只能说不同在那里。因为国度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我们对想法的要求和实施的方法都不同。现在就几个主要议题来说,第一个是知识,第二个是团队,第三个是创新,第四个是工作机会。
美国教育多年来一直把创新作为很重要内容,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都把创新作为很重要方面。但是,近十年来全球化对美国冲击相当大,尤其是对教育的冲击更加大。这使美国开始改变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他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创造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多来自学校,而美国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相比中国学生就差很多。美国很多教育领域的领导也担心,如果美国不及时改变,可能会输给中国。所以,奥巴马决定,在短短三年内要送10万个学生到中国留学。
现在的挑战很大,全球化的挑战。美国在赶中国,中国在赶美国。
最后谈到工作,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美国大家也很担忧。所以我想中美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一个不同点。而在全球这一个统一平面上,互相都应该看到对方优点,在我们看到美国优点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所以,工作、创新,还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相对时代的不同,谢谢。
刘川生: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我们看一下具体数字:今后五年大约需要7.5万名国际管理人才,目前这个数字大概是5000名。此外,未来三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到80万,如果算上所有的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将需要200到300万,但能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万。也就是说,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大概10%达到他们的目标。这就给大学提出特别大的挑战,怎样面对这种变化的需求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
当然,现在很多人在热议大学就业难。我觉得大学就业有难也有不难,好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不难,一般大学培养的好学生,就业不也不难。一些大学的学科符合了社会发展,符合了最近信息网络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学科就业不难。还有一些,我觉得有国际化视野的人就业也不难。难的是什么?如果要在大城市就业,可能会难;你一定要在挣钱最多的大公司就业,可能会难;或者你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就业可能有点难。
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几种精神:真才实学,有世界眼光,有团队精神,有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我最后想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大学应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我记得中国宋代有个大儒说要培养这样的人,能要为天地立新,为声明立命,为万事开太平。我觉得大学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教育出来的人,应做到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世界因我们而精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和谐和繁荣。
主持人:今天中国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是非常真实的,刚才刘书记也开出了一些建议和药方,我想首先来问布罗德海德,他刚才提到了大学里很重要的事情,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领域上,我想问你能不能给中国的大学提出一些建议,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做得更好?
布罗德海德:对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建议,我个人没有能力来写一个药方,来改善中国的教育体系。任何一个国家,以及其他的国家好像都有一个更好的教育体系,实际不是这样的。中国自己的这些教育体系的工作者好像对自己的教育体系没有信心,其实每一个体系都有所长所短,我们如何取长补短,把我们的差异能够充分地学习,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在去年五月份,和一些大学校长共同讨论过相关教育的模式问题,以及跨学科教育的问题,还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问题,最终我们都要记住没有一个教育体系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我们整个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保留人的好奇心,人的求知欲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主持人:刚才提到在香港科技大学他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帮您找到一份工作,不要让大学程度一个学校,希望让学生这一生的未来能够走好,能够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合适的变化,能够一辈子继续地发展你的职业生涯,发挥你的潜力。我想问陈校长,在这方面有没有在科大做得很成功、很好的方式,可以跟内地的学校来分享?
陈繁昌:刚才提到了本科生研究项目,本科生研究项目是一个比较新的一个项目,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这个项目背后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刚才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讲过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这样灵活的能力。当你学一个专业,面临另外一个专业问题的时候,你能不能用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解决其他专业的问题。
我们1/3的学生、本科生,有一个出国机会,能够由国际交流的机会,我们希望提到过1/2。香港政府是允许香港的大学能够有20%以上的学生不是来自香港本地,我们有来自丹麦、斯德哥尔摩、波兰的学生,我们希望有比较多来自南美的学生,还有欧洲其他的地方的学生,这样本身就形成国际化的环境。特别是中国,目前是在世界上有非常令人羡慕的位置,很多的国际学生非常希望到中国,他们看到中国发展的趋势,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也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商业机会,所以很多的学生愿意到中国来,我们要利用这样全球对中国浓厚的兴趣,来吸引这些地区最好的学生,来学习这些地区教育系统的长处。
主持人:下面我想请问方行健先生,您一直在招聘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人才到你们丹佛斯公司去工作。我想请您来比较一下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个教育体系有什么差别?您觉得这三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的优势分别是哪些,怎么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强的教育体系?
方行健: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讲,如果你讲优势或劣势的话,如果单取其一个点,比如说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经验,中国相对弱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中国更强。
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创新方面的教育。我觉得现在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商机,这种变化会比较核心。我们要集中某些方面专业技能的培养,我想就是10%到20%的就业率增加到30%。
主持人:刚才几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如何能够把一个人做多方面的培训,如何让一个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去探索一些科研的问题,如何让更多学生更早地有国际的交流,如何让国内的学生有更多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前面的建议。
李建生:中国每年毕业600万学生,刚才北师大的书记讲了今年是660万,“十二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刚通过,十二五规划将每年有700万学生。中国的GDP增长,现在一直在8%以上,但是什么支撑GDP的增长,当然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刚才谈到就业问题非常的复杂,我就不展开。其中有一点,我们会发现,像北师大书记说的那样,在大城市里网上热议的有很多漂族和蚁族,这就说明有很多不对称。一方面很多工作没人做,一很多工作没人做,宁可做漂族和蚁族。这里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成功的问题。
第二点,我想讲我们什么样是人才,过去我们注重知识,现在更注重能力,我觉得有五种能力恐怕更加重要。首先,还是学习的能力,就是大学你学的知识再多,四年、五年时间,大专三年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你的知识很快会过时,所以学习是最重要的。第二个能力,适应能力。刚才有两位先生都强调,你到各地都能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第三个能力,竞争能力。我觉得更加严谨地竞争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对手竞争对手,但是有是伙伴,这是21世纪全球化的一个特点。第四个能力,我觉得就是就业能力,而且还有一个创业能力的问题。
第二个观点,我想谈的中西教育,而且南北教育固然有很多不同,但是我有一个信念,他就像一个坚硬的核桃一样,当你把这个核桃壳敲碎以后,你看看内核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我觉得美国在一八七几又创建了适应美国国情的模式,其实中国早在八百多年前,朱熹就总结得已经是到了一个制高点。朱熹对教育的人才是怎么看呢,就是理学大师他讲国学思、民变思(音)。中西教育有惊人的相似。
刚才讲了非常重要的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够牵扯到全社会政府、个人家长,而且牵扯早在座所有的媒体怎么宣传、怎么认识,所以非常重要的是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仅要重视孔夫子,也要重视鲁班。
主持人:谢谢,今天各位都分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意见。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好的中西方的教育能够结合。最后一次谢谢在座的六位演讲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