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协会与银监会评价不一
地方融资平台“暗债”难了?
专家倡议地方政府建“资产负债表”,把“暗债”变“明债”。
谈佳隆
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而最大的风险也是不确定——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问题曝光,波澜骤起。
如今,风险能“确定”了吗?
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银监会等部委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排查。时至今日,清查的最终结果究竟如何?
4月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微博 专栏)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乐观表示:“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融资平台梳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从整体上来看,风险可控,对银行的冲击和影响也不会很大。”
不过,今年3月末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却称,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得以初步推进,但由于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艰巨。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中、建、交三行将有条件停贷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代表着中国银行业协会与中国银监会作为执行者和监管者不同的态度。据了解,2010年底,我国各大银行基本完成了对平台贷款的梳理规范。在今年3至4月举行的各大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地方融资平台给工、农、中、建、交等各大银行带来风险的问题屡被问及,大部分银行对此问题态度积极并认为该领域贷款风险可控。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专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去年,银监会开展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的专项现场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现金流覆盖(现金流覆盖率=当期可偿债现金流/当期还债责任)情况对平台贷款进行准确分类,即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要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基本无覆盖四类。”
据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主要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现金覆盖情况较好,实现全覆盖和基本覆盖的贷款比例均在六成以上。
工商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5151亿元,63%的项目产生现金流可以全部或基本覆盖贷款。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不良率0.3%,约19.3亿元。
农业银行方面也表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投放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其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水平均优于该行平均水平,整体风险可控。
不过,与工、农两行相比,中、建、交三行已经明确提出有条件减少贷款或停贷。中国银行2010年的年报显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在整个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称,2010年底建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为5400亿元,并表示对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将停贷。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业绩会上透露,截至去年底,交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1774亿元,不良率只有0.21%。今年将继续压缩总量,除保障性住房贷款外,停止向地方融资平台发放新贷款。
事实上,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增量可以通过停发来减少,而贷款存量如何寻找有效的办法消化,仍需探索。
县级融资平台面临资金链断裂?
一位银监会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银监会很担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融资平台不规范运作带来的巨大代偿性风险。本来应该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的项目,借用了融资平台的壳拿了银行的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但这笔暗账总会暴露,最终还是要用财政去填补。”
在实际操作中,各级银监会对于经平台、银行、政府三方签字确认的现金流全覆盖类贷款,不再列为平台贷款,而是作为一般公司类贷款按商业化原则运作。银监部门对于现金流为全覆盖且拟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继续落实抵押担保,推进确认工作,核实一家、退出一家;对于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类平台贷款,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直接收回等措施,加快处置进程。
这就意味着银监会的清理过程中秉承着先把“好苹果”选出来单卖,“坏苹果”打包出售的原则来实施。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建行副行长朱小黄透露,经过一个季度努力,建行85%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都可以转化为正常公司贷款。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专栏)告诉记者,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是贷款期限和项目的成本回收期限不匹配。例如,某项目的贷款期限为5年,但项目成本回收期限是12年,这种缺乏财务规划的盲目贷款往往会出现在县乡镇级政府的融资平台的贷款中。
巴曙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的情况来看,县一级地方融资的平台应该引起充分注意,虽然规模不大,但数量不少,一些县级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是一年期的,原本希望‘借新还旧’来让项目维持下去,但突然之间今年银行把贷款给停了,这可能会让项目的资金链突然断掉。”
曹远征认为,针对地方融资平台清理中发现的问题,应该让那些短期内无法看到效益的项目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加以解决,可以让社会资本参与进行债务重组,也可以通过贷款展期的方式让原本三五年的项目延长到十年二十年来逐步化解,进而逐步化解银行的风险。
据悉,今年3月2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实现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并被视作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一种尝试。
揭暗账:建“资产负债表”?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表示,融资平台贷款清理成效初显,后续风险防控不可放松。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据记者了解,此次银监会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并制定并实施“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的工作步骤。
事实上,由于这些融资平台情况十分复杂,为了梳理清楚就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究其原因是中央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真实资本收支情况缺乏足够了解。
曹远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国务院要求银监会等部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级政府真实的负债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省、市、县、乡等地方政府缺乏‘资产负债表’,只有把这个东西弄清楚了发行地方债才会有财务上的依据。”
屈宏斌也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是地方政府不具有独立的财政核算资格,为了扫清这一法律障碍,建议对预算法做修改,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当前的真实情况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仅仅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表明,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明账”,往往表现为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却承担着背负“暗债”的职责。
屈宏斌认为,地方债务平台的贷款主要用于地方大型基建项目,相当于政府应该掏腰包的钱由银行信贷预先支付,因此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根本上还是财政问题,应该采用“贷转债”,即将“暗债”转成“明债”来加以解决。
往期报道
去年3月,本刊(2010年第8期)曾以《地方债务危机》封面故事披露分析了全国各地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给地方造成了以万亿计的“隐性负债”。此后不久,在中国银监会领导下,全国银监系统针对“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信贷风险隐患”进行了任务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