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会观察:消减进口关税成热门提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9日 16:00  《财经网》

  【《财经》记者 王延春】由于价差吸引力,由于中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失望,近两年旅游加购物成为中国出境游的一大风景。从网上代购到境外抢购,成为中国消费的一个新热点。境外消费额日益增加,也导致中国消费税额流失,进口关税调节成为政协委员讨论的热点。很多委员提交的提案提出,应该尽快降低进口关税,促进进口便利化,变国外消费为国内消费。

  据了解,到境外买奢侈品、化妆品和电子产品,以及奶粉、服装、箱包等普通消费品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催生了“境外代购”的新行当。

  对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7日表示,在扩大进口方面,将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来扩大进口。税率问题正在研究。

  顺差被高估,委员呼吁削进口关税

  “境外消费没有纳入进口统计 ,中国顺差实际被高估了。”商务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马秀红说,银联去年境外刷卡1400多亿元,如果加上现金交易,境外消费不是一个小数字。这部分进口并没有计算到进口贸易项的统计数据里。去年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实际没有这么大。

  马秀红呼吁,要降低进口关税,变国外消费为国内消费,一则可以增加中国税收,另外也可以便利中国消费者。全国政协委员张小济在提案中也称,进口关税已不能和经济发展相匹配,到了该调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应该把扩大进口提升到战略高度,“与其让中国人拿着钱去海外买奢侈品,不如降低关税,减少物流成本,促进内需。”魏建国提出,应尽快成立以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为主的部级进口协调领导小组,通盘研究“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进口政策。

  据魏建国所在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预测,如果确立了中国进口的长效机制,未来十年,中国进口年均增幅估计达到30%左右,活跃而购买力强盛的中国买家将是未来一景。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涌入提出类似建议,希望国家适当降低关税,把用户的需求留在国内。

  境外消费不断攀升

  作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消费者爆发出强大的购买实力。随着国内物价的节节攀升,中国对进口消费品的购买力已经由高档消费品扩大至普通消费品。

  受进口高关税的影响,加之近年中国食品安全等方面爆出一系列问题,中国人赴日本、港澳大规模采购婴儿奶粉,已成为一道风景,以至于在日本和香港的商场采取“限购令”。

  来自银联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以出国旅游进行的购物约合人民币1879亿元,我国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额约为120亿元。刚过去的农历春节,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达到6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4%。近两年来中国游客膨胀的购买力使得银联在境外清算中收获了大量的利益。另据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56%是在海外消费,消费额达到130亿美元。中国顾客的消费额占到了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30%。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数据,中国大陆游客平均每人的消费高达14.39万日元,排名第一。

  目前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处于世界第二位,略低于日本,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高档消费品最多、最大的国家。

  商务部:正在研究进口便利化

  3月7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回答记者提问时谨慎表示,“税率的问题,我们也在做一些研究,等有了共同结果才能告诉大家。但是,就我个人来讲,我倾向于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考虑和推进。”

  今年年初,海关总署签发《进境物品税调整方案》规定,自2011年1月27日起,电脑、数码相机等信息技术产品进口税率由20%降低到10%。此前饱受争议的iPad关税由1000元降至最高500元。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平均的关税从15.3%降到了9.8%,进口增4.7倍。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关于扩大进口,我们会从几个方面,特别是高新技术,重要的装备工业、环保产业,以及我们所需要的资源等方面扩大进口。我们最重要的想从贸易的便利化考虑。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企业如果在国际上大量采购,也会造成国际上大宗原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他还预计2011年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较2010年的3.1%可能会小一点。

  陈德铭透露,2010年全年1831亿美元贸易顺差,其中99%就是和美国的顺差。我们这两年非常注意不断地从美国扩大进口,既切实地改善了我们之间的贸易。他并表示,正在和美国讨论,希望美国取消对华出口限制的法案,使两国的贸易更趋平衡。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