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这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回应。
相比“十一五”规划,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从年均增长7.5%下调为7%;居民收入预期指标从年均实际增长5%提高为“7%以上”,并加了一个强调性的“注释”,明确提出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和“收入增速”两者带有了关联的“硬性”限制。
“十二五”规划还对经济指标进行了弱化,不仅经济增速指标下调,而且取消了人均GDP增速指标。在地方考核中还首次提出“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
【摘录】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2015年GDP将超55万亿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占斌:下调GDP增长速度是应该的。过去,我们经济增长这根弦绷得太紧了,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很多其他社会事业的管理。放慢速度,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做些其他事情。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下调增长速度也是考虑了国际经济复苏的速度。也许5年后,我们的增长速度会超过这个数字,但给计划留点余地也是为了稳妥起见。我理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历史上经常出现“七上八下”,当GDP增长速度超过8%,就很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在国内物价上涨、劳动者工资上涨,都给抑制通胀带来了压力。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划,可以看成是对当前形势的一个客观判断。
迟福林委员:这说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上出现重大变化,下决心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摘录】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不再“拖后腿”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占斌:中国的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比重一直偏低,在40%左右徘徊,发达国家能达到70%至80%,甚至是90%。服务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优势,首先是就业容量最大,而且有知识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存的特点,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是很明智的。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现在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结构调整比较大。过去经济结构比较“重”,制造业偏重,现在要调整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给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带来机会。要发展服务业,首先是老百姓的闲暇时间要增多。此外,还要促进社会分工,提高货币化程度,促进金融深化。现在很多家庭的家政都是自家的亲戚来帮忙,没有进入交易环节,如果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分工深化,这一块就能更深入发展。
【摘录】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
●扩大城乡就业规模。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5年新增就业4500万人
李小三委员: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今年大学毕业生有660万,加上往年没找到工作的,累计起来,压力不小。
艾洪德代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东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这种矛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难以与高校毕业生发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十一五”新增城镇就业人口是5700万,“十二五”规划是4500万,减少了1200万,这不意味着我们安排就业能力下降。而是需要就业的人口在下降,现在的劳动力主体将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控,就业人口在下降。在城镇化推进、服务业比重增加的前提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也不会有问题,这一点,我有信心。
声音
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总理的坦诚引发了代表委员的掌声,也引发了热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这3项指标虽然不是“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也在思考,也在探索,用什么办法保证企业真减排、真节能,促使它们真创新、真转型。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势必导致‘调后反弹’的尴尬局面。”河南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代表说。
备忘录
【摘录】
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干部考核弱化GDP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占斌:要达到以上目标,现在的干部升迁考核的思路也应该调整。过去,GDP发展快的地方干部升迁得就快,那他当然要狠抓经济建设。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这不意味着经济建设就不重要了,但应该有更全面的指标。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幸福”的概念,但怎么幸福?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污染了,还能叫幸福吗?总之,对干部评价的指标要客观全面。
【摘录】
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鼓励各地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规模。
城镇化率增至51.5%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党国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水平差不多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在增长,由47.5%增加到51.5%,增加了4%,我认为数字有些保守。现在城镇化的基础是存在的,应该将住在城里的劳动力算成城市居民,但现实是他们常被排斥在城市之外。现在,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已超过60%,而城镇化率只有47.5%。这次提出,要将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实际隐含的另一层含义是各城市都面临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目前政府已着手调控房价,工资也处于上升趋势,如果保障跟得上,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也就没什么障碍了。
本版稿件:综合本报记者 钱昊平 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