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总体思路
(2011年2月22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这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央企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内部管理,生产经营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5-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年均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均增长12.8%;上缴税金由5779.9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7.6%。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中,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有30家,比2005年增加20家,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进入前十强。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从2005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0%,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有43家,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扩大到30家,外部董事制度和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中央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市场化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制度初步建立。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深入推进,成功实施电信、航空、医药、冶金等行业重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6-2009年中央企业科技投入经费年均增幅达到28.5%,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1%,其中军工行业已达5.36%。截至2009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6138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266项。33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6.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中央企业。2005年以来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世界上时速最快的动车组、首个特高压示范工程、首个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都是由中央企业研制建设的。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等更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典范。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治理机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中央企业普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管控,实施物资集中采购,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集团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不断优化。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97.8%的企业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88%的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79.1%的企业实现了设备管理信息化,建筑企业全部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2009年有17家中央企业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占获奖总数的55%。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06-2010年,中央企业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万亿元。从2006年开始,中央企业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1686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26亿元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1%。石油石化、电力、粮食、交通等中央企业,自觉服从国家的经济运行调度安排,为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中央企业承建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在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地震、旱涝灾害等抢险救灾中,中央企业发挥了骨干中坚作用。许多中央企业还承担了援疆援藏和定点帮扶老少边穷地区的任务,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层层到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国有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发展质量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努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是:围绕“一大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加强“三大保障”。
“一大目标”即: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是基于中央企业的地位作用,立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所提出来的。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做强做优中央企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成功抓住了重要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必须有一批与之相匹配的大企业大集团。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许多企业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一方面要做强做优中央企业,更好地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中坚作用;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通过“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
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要重点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
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就是要推进中央企业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就是要加大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就是要培养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开放视野,加快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要掌握国际竞争规则,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就是要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党群工作者、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素质明显提升。
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就是中央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沟通机制,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表率作用。
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提供持续的动力、体制和组织保障。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央企业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做强做优,努力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