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春加息:管理通胀预期信号强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 04:32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岚

  央行第三次加息旨在管理通胀预期、防止通胀恶化,也有利于遏制房地产泡沫,促使房价理性回归。不过,专家认为,要消除通胀之忧,不仅要重启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其回归常态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胀压力,并能有效地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尽管2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的加息决定早在预期之中,但由于此次调整放在1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前——而央行很可能早在节前就已经做好加息的决定,这再度表明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央行决定,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当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1月份我国CPI可能在5%以上,仍然处于较高位置,负利率状况依然严峻,且未来两个月CPI有继续走高的可能。

  分析此次加息时点的选择,央行可谓颇费心思——既实现了调控目的,又考虑了多方利益,加息方式的选择彰显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过,就调控效果而言,真正显现仍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抑制通胀之路任重而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举行的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将保持物价稳定,并坚决调控房价。可以看出,央行本次加息将矛头再次指向了稳定物价,显示出央行对抑制通胀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而业内分析人士预期,未来各政府部门或将联合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今天的加息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从加息时点看,在1月份CPI数据即将公布,以及春节假日及翘尾因素等影响下,农行战略管理部付兵涛预计,1月份CPI有可能超过去年11月份的5.1%达到5.5%,抑制通货膨胀应该是加息的主要目标。而由于节前国务院出台了二套房60%首付及更严格的限购政策,因而,此次加息亦是配合调控政策抑制房价的最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应该说,上述观点代表了业内普遍共识。从加息的影响看,利率提高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也将抑制企业投资需求,1月份制造业PMI略有下滑(1月份为52.9%,去年12月份为53.9%),虽然仍处于扩张区间,但总体上经济扩张势头平稳下降。

  央行第三次加息,仍沿袭了前两次小幅上调、存贷款对称的做法。1年期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分别为3%和6.06%,已接近历史上稳健货币政策周期内的中性水平。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商业银行还做不到根据信贷风险市场化地调整利率,银行收益仍主要源于利差收入,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称加息仍会是主流。

  不过,从总体看,贷款利率上调幅度仍小于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资料显示,经过去年10月份以来的三次加息,6个月期、1年期及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82、75和140个基点,而相应期限的贷款利率仅分别上调74、75和66个基点。而商业银行存款结构中5年期以上贷款占比不到5%,而贷款结构中项目贷款期限多在5年以上。

  对于此次利率调整方式的选择,工行投资银行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振锋则认为,一方面,长期存款利率提高幅度高于短期利率,央行意在引导存款向长期转移;另一方面,长期贷款利率提高幅度小于短期贷款利率,则有一定的抑制短期资金需求作用,并保障长期项目资金的成本;而活期存款利率在金融危机后的首次上调,虽然仅仅上调4BP,但对资金成本的引导作用将较为明显。

  “此次加息与前两次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活期存款利率上调0.04个百分点,从之前的0.36%上调为0.4%。”付兵涛称,这与2007年那一轮加息周期类似,也是在其他期限基准利率两次上调之后才对活期利率进行调整,应该是整体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一种自然结果。

  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亦判断,尽管0.04个百分点——这一活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微乎其微,但从央行历史的调控情况来看,活期存款利率的变动或许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未来央行或将大幅、频繁动用利率政策工具。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也有进一步上调的可能。

  “加息作为抑制通胀的一种手段,通胀指标若继续高企,利率工具将继续使用。”业内专家称,由于整个上半年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货币政策对于“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仍将组合运用,但具体时点的选择难以预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为抑制银行在年初突击放款,并进一步考虑到一、二月份CPI均有可能冲到5%以上、潜在的通胀风险因素仍未消除,预计央行将在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实施较为严厉调控政策工具的组合,并有可能开始尝试启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显然,2011年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在经历了超常规的刺激政策之后,在宏观审慎的要求下回归稳健、回归常态。而这种回归既包括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历史常态水平,也包括信贷总量与增速回归历史常态水平。

  “央行此时加息旨在以此管理通胀预期、防止通胀恶化,也有利于遏制房地产泡沫,促使房价理性回归。”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要消除通胀之忧,不仅要重启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其回归常态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胀压力,并能有效地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

  在前期的调控中,央行主要倚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票等数量型政策工具,意在通过对冲操作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但是数量型工具的对冲作用有限,因为它主要起到对冲货币投放、在一定范围内收缩流动性的作用,而当物价水平明显高于存款水平时,可能会扭曲资源配置,加剧通胀预期。

  与此相比较,价格型工具的使用不仅更具宣示作用,还可以为数量型工具打开空间。郭田勇据此认为,未来应适当加大利率和汇率等工具的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灵活搭配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有效遏制资产市场泡沫,缓解通胀压力。

  此外,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与银行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没有货币派生和货币创造功能,不会导致M2增长,在满足资金要求的同时又不会引起通胀压力。而且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使其更有积极性进入到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中,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有利于拓宽国内投资渠道,将投资到房地产的资金进行分流,有利于房价合理回归。

  “因此,未来要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推动银行业进行业务创新与转型,灵活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势,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郭田勇说。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