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调已定 经济政策目标调整势在必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4日 13:46  南方都市报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昨日召开会议分析2011年经济工作,决定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自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确定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后,此次会议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式调整为“稳健”。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日召开会议分析2011年经济工作,决定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自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确定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后,此次会议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式调整为“稳健”。

  前期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基调调整已经形成明确预期。鉴于货币供给规模整体过剩、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现实状况,市场普遍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将被修正。只是市场的争议焦点在于,究竟政策基调是调整为“稳健”,还是一步到位地调整为“适度从紧”。尽管这两种政策基调只是在字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实际的市场含义相去甚远。货币政策“稳健”意味着对既有名义“适度宽松”、实际“极为宽松”货币政策的修正,同时也避免了矫枉过正的政策风险。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未来的调控政策固然要拧紧货币供给的水龙头,但同时也必须要避免“从紧”政策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调控政策仍需在羊肠小道上寻找谨慎的平衡点。

  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解决宽松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截至今年9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与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比例达到2.59,这意味着我国货币供给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过量货币供给直接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加剧了通货膨胀程度。近半年来国内商品价格明显上涨,10月消费价格指数(C PI)同比涨幅达到4.4%,而市场预期11月CPI涨幅还会更高。有鉴于此,货币政策必须要修正基调以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却远未实现,世界经济龙头美国失业率一直在10%左右的高位,20国集团(G 20)的失业率也接近于8%。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海外经济的低迷意味着中国经济过热迹象存在掉头风险,如果紧缩性调控政策力度过猛,极有可能导致经济二次探底。就此而言,以积极财政政策来维持基本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以稳健货币政策控制货币资金投放,是当下较为理想的政策组合。

  必须要强调的是,调控政策基调只是宏观政策调整变化的看点之一。按照惯例,中国最重要的年度经济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政治局会议之后召开。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来年经济形势、经济工作给出更为细致的政策阐释。在政策基调确定之后,最为重要的经济问题就是整体调控政策目标将如何被描述,以及政策目标的次序会如何。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调控政策的目标基本设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对照当下趋于偏热的宏观经济形势,显然这一政策目标已经不合时宜了。目前市场预判的政策目标大体包括“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开新局”等。经济增长由“保”及“稳”、把通胀问题作为政策目标、继续强调结构优化、顺应“十二五规划”新开局等,这些政策目标符合经济形势的现实变化。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这些政策目标的次序该如何排列,其中的学问可谓大矣。2011年G D P增速超八可能已成定局,增长问题似乎失去了继续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的理由。但如果过度强调控制通货膨胀问题,甚至直接将其作为第一位的调控政策目标,又有可能加剧调控政策收紧力度的预期,并不利于稳健调控政策的真正落实。据此而言,“调结构”理应成为未来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辅之以“稳增长”和“控通胀”目标,并以此拉开“十二五规划”首年的经济开局大幕。

  经济结构问题是中国主要经济矛盾的根源所在,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低端制造业。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由此导致高能耗与低产出并存,宏观经济增长依靠数量取胜,而非质量提升。也正因此,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才会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不得不在“保增长”与“控通胀”间剧烈变化。就此而言,理应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切实优化整体经济运行结构,不仅可以避免经济态势和政策目标的极端变化,更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健有序运行,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变革。在调控政策基调重新确定之后,对未来调控政策目标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同样是势在必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