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哲涵
吃穿住行涨价,白领也心慌
11月17日,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早市,油菜每斤1.5元,辣椒每斤4元,茄子每斤3元,大蒜每斤9元……“除了白菜、生姜这几天价格落了点,别的菜价都还挺贵,连白萝卜都两块钱一斤啦!”刘阿姨两口子转了半天,只买了圆白菜、萝卜。她说两人一个月退休工资5000多元,跟老邻居们比还算是不错的,“可这半年来菜价涨了近一倍,现在蒜薹、莲藕这些‘细菜’我都舍不得买。”刘阿姨说,物价这么个涨法,让大家心慌。
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不仅是菜价,米、肉、鸡蛋价格也在上涨。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场的散装大豆油目前为9.8元/斤,较两月前上涨16.67%。北京市鸡蛋零售价每公斤已达12至15元。
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最近发现自己常去的一家蛋糕店已大幅提价,另一家火锅连锁店虽然没提价,但涮料、菜品的分量都明显缩水。“中档以上的服装涨价也很猛。我看中的一款羊绒衫,去年1600多元,今年卖2300多元。此外汽油调价、房贷加息,吃、穿、住、行都在涨。物价涨,工资不涨,别说低收入家庭和退休的老人们,白领年轻人的开销也吃紧。”她说。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问卷调查显示:三季度有58.3%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同时预测下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上升,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也继续攀升,居民的通胀预期依旧不减。
期盼涨工资、增补贴、遏投机
在记者采访的居民中,大部分人希望能尽快涨工资。“商品价格上涨但人力价格不上涨,这肯定不合理。”王女士说,尽管有专家提出涨工资会进一步抬高人力价格从而推高物价,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保障民生仍然是第一位的,“企业不会主动涨价,但政府不能眼看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影响,应该对企业施加影响。涨工资、发代购券都行,让大家敢花钱、有钱花。”她说。
物价上涨,受冲击最大的是农民工和城镇困难家庭。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价格上涨的补贴机制,只要CPI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3%,就要按低保标准的25%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物价补贴。山东等7省年内已先期试点建立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与物价水平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最低工资随物价涨落频繁地调整,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然而,按目前的价格补贴政策,非户籍人口往往享受不到居住所在地的补贴,数量众多的外来农民工被排除在外,加上房租上涨、部分企业工资下调等因素,使农民工成为受涨价冲击最大、受政策保护最少的人群。在北京朝阳路一家服装店打工的小于说,最近两个月,她吃的盒饭从10元涨到了12元,内容却从一荤一素变成了两个素菜。
此外,城市里还存在大量的“低保边缘户”——那些家庭收入水平虽高于城市低保线,但实际生活水平却低于享受了专项救助低保对象的城市居民。北京的刘大妈两个女儿都下岗,外孙子还在上大学。老人一个月只有800元的退休工资。“每天市场收摊后,我就去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希望政府也能给我们补贴,虽然我不属于低保户,但物价这么涨下去,我们的日子比低保户还艰难。”
在北京卖了6年菜的小刘说,近一个月菜价涨了两三成。“批发环节涨得狠,我们零售这儿都是尽量压着卖,要不然买菜的人就明显减少,生意难做。”她建议有关部门在流通环节加强市场监督,严处哄抬物价的行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