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 新闻分析:央行月内两调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
新华社记者王宇、李延霞、王培伟
距上一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发布消息,决定自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在近几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相当罕见。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体现了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的意图,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方向回归的态势已确定无疑。
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对冲过多流动性
这是央行本月内连续第二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央行如此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其首要目标意在对冲当前银行系统的过多流动性。“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数据还没有公布,但从前几个月来看,外汇占款正在逐月增加,这给银行系统治理流动性泛滥带来不小压力。”连平说。
央行也指出,此次上调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预警性意味。“目前处在非常时期,信贷超常规增长就要用超常规的手段来解决,所以才会频频上调。”谭雅玲说。
连平也认为,通过对冲流动性,可进一步控制银行内部的放贷冲动,更好地向年初制定的信贷目标靠近。
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新增信贷额接近7万亿元,距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仅有一步之遥。而根据银行放贷规律,年底往往会成为放贷高峰期。就在过去两个月,银行每月新增信贷额均在接近6000亿元的高位。
粗略估算,此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右。
落闸收水控制物价上涨
专家指出,在物价屡创新高的当口,央行连续动用准备金率,这其中也有控制物价上涨的目的。
“这是央行针对当前通胀形势判研后所做出的准确决定,说明后期通胀压力比较明显,显示出货币当局对物价上涨的担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讲是种货币现象,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银行可贷资金,可起到收紧流动性的作用,最终起到控制物价的目的。
自今年7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连续四个月超过3%这一年初确定的全年通胀目标。10月份,CPI同比更是上涨4.4%,涨幅创25个月以来的新高。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外,过于充裕的货币亦是其背后的重要推手。
“尽管目前通胀水平的上升与众多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以来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称。
至于为什么不采取加息而采取准备金率上调这一货币工具,杨瑞龙认为,相比于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调控力度上更显柔和,给企业和经济基本面带来的压力也较小。
“目前来看,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还不稳固,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仍未解决,此时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体现出央行对管理通胀预期和促进经济发展目标间的兼顾与平衡。”杨瑞龙说。
货币政策正向“稳健”方向转变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在短短10天内两次决定上调准备金率,其背后显示出我国货币政策正在由宽松向稳健方向转变。
“央行紧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大方向已确定无疑。”杨瑞龙说。
“从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组合拳的轮番使用上可以看出,尽管高层未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总基调是否变化有论及,但在细微操作上,央行货币政策已经从两年前开始的适度宽松向逐步稳健方向转变。”连平说。
庄健也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实现10%左右的增长已是大概率事件,明年经济增长也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重点已由“保增长”转向“防通胀”和“调结构”,而货币政策也正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或常态。
至于今后央行货币工具将如何使用,连平认为,由于当前加息工具在使用空间上相对有限,央行货币政策未来仍较为倚重准备金率上调这一数量型工具。并且在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后,短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