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0月21日电(记者何丰伦、郑晓奕)正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传来的消息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电力合作,蕴藏着超过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具体项目与东盟国家对接过程中,应逐步化解各类市场风险。
东盟电力加快“互联互通” 中国技术加速“走向东盟”
由东南亚10国组成的东盟,其目标是在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包括三个支柱:“政治和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常年研究东盟问题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办主任陈雄章认为:“经济共同体是核心意义,而东盟国家正在强调的各国之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成为建设‘经济共同体’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国际合作部副处长邓小文介绍,东盟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水平差距更是悬殊,既有高压输配电和电网建设较为完善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大量电力资源尚未开发,本国电力缺口严重的越南、泰国等国。
邓小文说:“从加快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东盟各国之间电力‘互联互通’,是提升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有效措施,也是今后20年乃至100年经济发展的‘奠基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谢振华认为,中国电力工业在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以及电力环境保护等方面已具相当规模,“在解决东盟国家的电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技术实力与市场资源的全面对接。”
“万亿美元市场”大幕初启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东盟各国电源建设、电网建设及其带来的相关系列产业,蕴藏着上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大幕刚刚开启,正在向纵深持续发展。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成套工程部主任韩圣健介绍,从2004年开始,东盟各国一直是中国机电设备和成套工程出口最重要的市场。2006年中国机电工程和成套设备出口东盟各国22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这一数字还超过43亿美元,仅2010年上半年与东盟国家的签约量就达到56亿美元。
韩圣健说:“今后5年至10年,中国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机电工程和成套设备需要出口,东盟市场是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到目前为止,东盟各国与中国机电工程和成套设备的累计签约量已达300亿美元。”
陈雄章分析认为,300亿美元仅是目前签约量,按电源建设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系列产业发展来算,在未来20年左右,东盟电力市场蕴藏着上万亿美元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两大电网和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电力企业纷纷进军东南亚电力市场,初见成效。如国家电网公司接手经营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仅一年效益丰厚,2009年全年共取得投资回报约3.3亿元人民币。
邓小文表示,南方电网公司从2004年9月通过多条220千伏、110千伏线路给越南缺电省区送电,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积送电150亿千瓦时,创汇7亿美元。他说:“这还仅仅是电力输送创下的效益,更多的产业链效应尚未计算在内。”
多重风险需逐一化解
汇率风险、地质勘探风险、劳动力准入风险……这是困扰中国-东盟电力合作的诸多风险。
——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市场风险,需要比东盟国家资金和技术实力更为雄厚的中方企业“提前评估”“提前分担”。
广西大学经济学博士范祚军认为,东盟国家在签订具体条款时,会让中方承担汇率损失,因为东盟国家确实缺少汇率方面人才,中国的企业应该“将心比心”地为这些国家考虑,“舍小利赚大钱”,打开市场后再谋求持续利益。
——地质勘探风险。需要通过“弹性条款”“预留条款”与东盟国家进行磋商与合作。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投资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水电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状况不熟悉,导致签约之后发现仅解决地基问题就远超工程预算。
韩圣健说:“这需要通过与项目业主进行全面细致的谈判,通过弹性条款、预留条款等方式,让对方理解中方的担忧,密切沟通才能利益共享。”
——劳动力准入风险。金融危机下东盟国家的劳工组织更加注重保护本地就业岗位,而大型的水电建设、电网建设工程,在用工高峰期往往需要2000名至3000名的技术员工进驻项目所在地。而项目业主往往只愿意提供商务签证,驻留时间、待遇等都有限制。
资深律师吉昆峰认为:“劳动力准入风险是不容回避的难题,中方企业需要加快与东盟劳工组织的联系,做好劳工组织的工作,适当腾出岗位空间‘让利’所在国劳动力,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长远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