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重组收官目标100家 小型央企遭遇逼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08:05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韩玮 发自上海

  依据国资委的既定目标,2010年年底前,中央企业数量须调整至百家以内。距离此大限已不足百日,涉及至少23家央企的国资整合潮渐行渐近,在此之前,围绕谈判、博弈甚至争夺,各股力量早已展开较量。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究竟是一次央企竞争力的集中提升,抑或只是一场追赶目标的减员游戏?

  科研院被逼婚

  “今年初,他们就绝望了。反正都要‘嫁’,不如趁早找个好婆家,迟了怕连讨价还价的机会都没了。”国庆长假后,一位接近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的央企高层如是“惆怅”道。

  北京矿冶的重组是被逼的。“作为国内十大科研院所之一,它的实力足够业内前三的资格。”上述高层人士说。然而,其旗下上市公司当升科技的招股说明显示,2009年,该院实现净利润2545.12万元,总资产累计12.54亿元。与其他动辄上千亿国资规模的“胞弟”相比,北京矿冶的资产体量在“央企排行”中位列榜尾。

  “简化管理链条、提高效率是央企重组的目的之一。个别小规模央企可能具备上乘水准,但从大格局考量,控制较多小企业将损害总体效率。”宏观经济分析师、国资专家黄小鹏认为,为了缩短央企战线,小型央企遭遇“逼婚”。

  实际上,以北京矿冶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及咨询顾问公司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末由原部属科研院所改制而来,经几轮央企整合后,还剩下规模相对较大的七家,包括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等等。

  它们面前,路有两条,或是“嫁入”对应的产业集团,或是由科研院所之间“联姻”。其中,国资委乐见前者,因为,产业集团有“财”,科研院有“智”,彼此结合有益提升央企竞争力。

  国资委属意之下,北京矿冶其实不乏追求者。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放风称,双方已经接触,等到5月,又有中铝集团向其递来“玫瑰”,而上述高管更是坦言,包括中钢、中国有色、中冶在内,十余家央企巨头曾表达过重组意愿。

  但此番“献殷勤”在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资专家祝波善看来,却有些“不怀好意”。他告诉时代周报,科研院所的行政级别高,它的“下嫁”可以提升央企品位。换言之,央企集团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后,外人听上去有档次,但由于其本身缺乏内在创新需求,并入后的科研院实际起不了作用。

  其实,面对大集团的“橄榄枝”,不少科研院所不为所动。“如果正处于发展上升期,重组不一定是好事。而且,与大企业合并后,研究院降格为二、三级企业,不仅无法与国资委直接对话,甚至可能拿不到国家给二级科研机构的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科研型央企高管说。

  祝波善认为,研究院里知识分子集中,属于治理密集型单位,而央企集团往往不善管理,过去几年,不少并入产业集团的研究院就落入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境地,根本谈不上产学研的成功结合。更糟糕的是,科研型企业重组后可能变为企业集团内部的技术服务机构,从而失去了科研院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的本源性定位。

  随着“重组大限”逼近,国资委留给科研院所的“自由恋爱期”所剩时日不多。如果它们“嫁”意未决,有观察人士认为,不排除国资委这位“婆婆”履行出资人职责,采取铁腕手段。

  目前,据时代周报了解,已达成的初步意向包括,中国水电工程顾问公司将并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嫁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整合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其余几个科研院所也屈于“不得不嫁”的现实,纷纷选择进入大型产业集团,并已向国务院上报方案。

  “无异于死亡之组”

  央企全家福中,背负整合压力的除了科研院所,还有商贸流通性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以及主业被边缘化、业绩较差的困难企业。其中,彩虹集团、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乐凯胶片集团、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中国轻工集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等单位被重组的可能性较大。

  “这些企业,几乎都比较差,比如乐凯,它原先一直打着民族工业的旗号,但实际上,由于行业发展,整个产业已被淘汰。它必定要被重组,而且属于没人要的那种。”祝波善说。与“香馍馍”科研院相比,其余“被剩下”的“问题央企”多数难寻重组方,已基本逃不出被国资委装进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简称“国新”)的命运。

  国新的规划可追溯至2004年,但因中国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大资产经营平台的筹建而推迟,直至今年初,其通过国务院审批,注册资本200亿元,以资产运营为方向,可处置不良资产,改善股权运营。

  多位受访国资专家告诉时代周报,国新成立之初,业内大多寄予厚望,称其为“中投2号”、“中国淡马锡”。国新的意义在于其改变了我国现有的国资管理体系,有助于新国资法实施后原有体系的优化。

  只是,这家公司至今未能掀起红盖头。4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曾公开披露,国新有望于上半年“破茧”,后又有传闻称挂牌时间为8月中旬,而最新说法则是两个月之内。

  有趣的是,伴随国新“难产”,不少被业界认为可能进入国新的央企却纷纷辟谣。中航信董事长徐强认为,从专业和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理解,该公司具有独立发展的价值。彩虹集团则以其玻璃基板项目隶属国家战略性产业而否认进入“中投2号”。而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等企业也持类似的否认态度。

  并入国新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这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国资委对这一平台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其之意,目前,纳入重组名单的央企若无法与其他央企协商成功,将以整体划拨的方式进入国新,先托管再重组,该破产的破产,该出卖的出卖。

  “国新就是国资委减少央企数量、完成整合目标的垃圾桶,没人要的企业都扔在里面,无异于死亡之组。”某知名证券的王姓宏观经济研究员如是分析道。

  在他看来,如果“问题央企”被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垄断企业重组,至少能够获得更多资源,但若装入国新大筐,资产管理公司将对收编的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再次的“合并同类项”,也就是,这些企业势必被“二次重组”成儿子甚至孙子公司。

  尽管央企投入国新怀抱的积极性不高,但鉴于国资委是一级职能部门,通过行政划拨的手段,“中投2号”可在短时间内吃进10-20家公司,这无疑表明,年底前,“百家央企”目标的实现已毫无悬念,但此轮整合的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警惕国新公司变为央企减量游戏的道具。黄小鹏告诉时代周报,国资委同样具有自我膨胀的动机,它不希望自己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下降,面对外界要求减少央企数量的压力,“国新”可能演变为国资委变通操作的“幌子”。

  重组中的迷路

  2003年196家,2004年178家……2009年129家,2010年9月123家,目标100家。有目共睹,央企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这种“缩水”本应是促进央企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其发展质量的行动,但本轮整合却有为兼并而兼并之嫌。

  过去几年,国资委的重组思路已由最初的“扭转央企行业分布过宽,资源配置不合理”调整为“扶持行业排头兵”,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依据,“三年时间做到行业前三,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

  此次,据多家央企人士反映,国资委的重组标准并不清晰,至少有三套:第一、行业排名靠后;第二、资产规模偏小;第三、业绩考核效益差。满足三者之一的央企即可能被重组。而在祝波善看来,起主导作用的标准是国资的绝对大小。即便业内排行前三,只要规模不够大,照样被整合。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重组别的单位?明确的战略思路、经营管理方针是必备条件。但滑稽的是,具有这些资格的企业往往是央企整合中的被重组方,优势一方多数只因垄断效应而效益较好。而这些企业即便吸收了优秀资源,也无能将其好好利用。”祝波善说。

  祝告诉时代周报,一直以来,国资委将央企数量减少当做重大任务来推进,但整个过程由于缺乏明确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催生了差企业兼并好企业的怪象,也使得“中投2号”偏离了预设轨道。

  事实上,对于进入资产公司这种重组模式,最终效果取决于资产公司的定位及运作模式。而从目前来看,国资委仅将国新公司的成立当做央企减员的“手段”,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本质上只能将整合过程后推,并且增加了整合难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室主任文宗瑜指出,国新“收编”央企非常容易,但其面临的“二次整合”难度很大。第一难在于人事干部的安排;第二则是坏账死账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第三涉及如何有效实行产业链整合。此外,国新公司不同于国资委,作为下属单位,它无法进行行政化整合,只能依靠市场化、产业化、产权化的手段。这堪称“第四难”。

  而黄小鹏认为,下一步,如果“中投2号”不考虑整合旗下资产,从某些领域适度退出的话,它将很难驾驭,甚至可能为整个央企重组带来更多负面效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