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江源区移居后的牧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13:10  财经国家周刊

  在告别了草原之后,除了政府的补助,不少移居牧民们已经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超 王雁霖

  玉树州索加村村民达哇东巴和其他牧民一样,2007年卖了山上的牛羊,成了县城的居民。按照国家和青海省的补偿政策,达哇东巴一家一年可以领取政府补贴13200元。

  对于平原地区的农村来说,13200元是一个相对可观的收入,但是对于三江源区的牧民来说,这甚至不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

  因为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区的大部分县乡既无法播种小麦青稞,也无法种植蔬菜,从西宁3毛钱一斤批发的卷心菜,运到曲麻莱和杂多至少要卖到3块,而漫长的冬天又让牧民找不到任何赚钱的生计。

  “从9月到来年4月,一个冬天至少需要两万元。”曲麻莱县河源移民新村的家庭主妇毛拉说,这两万元包括:用于取暖的牛粪600袋6000元,牛羊肉开支8000元,蔬菜面粉2000元,其它生活开支3000~000元。

  这是一些家里还有些积蓄的牧民开支,对于达哇东巴等“老本”已经花光的牧民而言,取暖和饮食的费用则只能“凑合着过吧”。

  放弃了放牧后的牧民并非完全没有就业机会,其生活习惯成了就业的重大阻碍。

  2010年4月,玉树州索加村贴出了招聘启事,“青海藏羊集团招聘藏羊毛毯编制工人,有意者到村委会报名。”

  一周后,没人报名。村长达才召开全村会议,指着一些青年男女训话,“你应该去,你也应该去。”可是没人搭理他,最终招聘不了了之。

  同样的事情桑周县长3年前也遭遇过。2007年,曲麻莱县政府联系了广东东莞一家鞋厂,对方答应安排20个工人,县政府协同乡政府、移民新村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结果没人报名。

  最后桑周挨家挨户做工作。“我说我亲自送你们过去,你们可以先去一个月,一个月之后你们干不了,我再亲自去把你们接回来。”

  最终20人去了东莞,桑周不仅全程陪同,而且县政府还承担全额交通、食宿费,并为每人支付了500元的劳动技能培训费。

  桑周的计划是,两三年内送出1000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到南方打工,这不仅能解决生态移民的工作问题,“每年还能为我们赚回1500万”,这一数字是2009年曲麻莱县全年财政收入的5倍。

  并非所有的县乡都有曲麻莱式的耐心,这也导致大量牧民在移民之后就成为城镇里的新增闲人。

  “至少有60%的牧民在‘退牧’后找不到工作。”玉树州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明嘉说,而按照这一比例,近25000名牧民处于“待业”状态,这其中就包括达哇东巴家的8位壮年劳力。

  因为进城后没有生活来源,若干已经再次返贫的牧民正在梦想着重归草原,按照政府与牧民签订的退牧还草协议,牧民可在协议结束后选择重新回到草原放牧。

  “想念草原吗?”7月28日,记者询问正在河源新村打工的牧民南夏。

  “别问了,再说我该哭了。”2006年,南夏和政府签了十年的退牧还草协议,因为生活压力剧增,他急切盼望着6年后重新回到熟悉的草原。“在草原上,只要有面粉就饿不死。”

  而当南夏们回到草原后,草原生态又将会怎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