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市紧缩型调控不留缝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30日 16:04  新民晚报

  金九银十,在4月份新“国十条”出台半年后,本得到初步控制的房地产市场猛然抬头:“日光盘”频频出现,每平方米均价三四万元的楼盘屡屡打破人们的心理预期。

  重拳再度出击,昨晚,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今年第二次调控政策,5项措施彰显了中央政府“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决心。

  此番新政甫一亮相,就被中央电视台喻为“精确制导,几乎不留缝隙”。房价这匹狂奔的野马,能否被缰绳勒住?充满期待的人们不妨随我们细读新政,从中探出些端倪来。

  新政策突然出台

  突如其来,相比于去年12月和今年4月,9月29日“紧缩型调控”政策的发布迅雷不及掩耳,让很多对10月楼市抱有幻想的房地产商措手不及。

  为什么中央政府会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出重拳呢?原因有四个——

  ■ 新“国十条”实施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离预期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

  ■ 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包括房价过高的这种情绪依然存在,并没有很大的下滑,不满因素依然很多。

  ■ 局部地区出现了所谓房地产回暖的状况,很多地方又开始出现“日光盘”。

  ■ 十一黄金周又会迎来楼市的销售旺季,这时候新政出台,会让消费者包括各方面更加理性地去看待房地产市场。

  三套房全国停贷

  新“国十条”中“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这些加在“第三套房停贷令”前的定语在此次新政中已全部消失,“第三套住房不发放贷款”在全国各地统一执行。同时,第一套房的首付比例调整到了30%以上,第二套房到了50%以上。

  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政针对炒房者有了明确的严管措施,各地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交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不发放购房贷款。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这两条全国一刀切式的政策将有利于打压投资投机性购房,尤其是外地投资投机者。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这条将比较有力地堵住那些通过消费贷款买房的所谓“灰色通道”。

  房产税呼之欲出

  在二次调控政策的第三条措施中,对“房产税”的叙述有两个关键词引人注目:一个是“加快推进”,也就是说对房产税的试点不是不着急,而是要着急了,而且要加快实行的步伐了。第二个是“扩大到全国”,这跟以往很多人,包括房产商、专家,甚至媒体的理解不同。过去大家认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热点地区试点,但现在显然是要扩大到全国范围了。

  目前,在房产税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细则出台,因为这里毕竟还停留着许多疑问:是新人新政策,还是老人老政策,以前买了很多套房的人到底收不收?是按套收,还是按面积收?还是房子跟地的结合?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虽然房产税政策仍然需要人们耐心等待,但它显然已是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问责制剑指三方

  问责,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首当其冲的是各地政府。必须承认,在房地产调控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排除在个别地区,由于土地财政等因素,依然采用了观望的措施,甚至工作不得力。

  国土部有关负责人坦言,各地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认识仍然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对房地产业要以保民生为首要目标认识不到位,对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不理解情绪。

  此次新政强调了问责,不行的话要约谈,甚至追究责任,要求各地从政治的高度和民生的高度去看待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其次,对于商业银行,在此次新政中几乎没有商量余地,第三套房不发放贷款,没有纳税证明包括社会保险等也不能发。另一方面,此次新政又给商业银行增加了一定责任。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的保障和贷款要加大支持力度。

  最后,于房地产商而言,连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监管都被此次新政纳入其中,囤地不开发、捂盘惜售等行为必将遭到严惩。最近出现了让人担心的情况,家电、服装企业都大举进军房地产业,这给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不稳定,亟需得到规范。

  消费者改变观念

  此次新政中有一些潜台词必须为我们所读懂,虽然其中很多的限制,包括二套房、三套房、大户型等表面上是在约束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商业银行,其实是在提醒消费者改变住房消费观念。

  我国购买第一套住房的人,平均年龄是27岁,这在美国、日本都做不到。此次新政中有鼓励优惠的部分,如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租赁性住房、经济保障房等。有了这些鼓励和限制后,恐怕需要我们恢复到理性的消费心态上去。开始可能是租房子,然后是买经济适用房和小户型,等到有一定经济能力时,再购买更大更好的房子。

  健康的住房消费观念,良性的市场发展格局,这或许才是调控想达到的真正目的。(记者 钱俊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