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8日大选当日,新浪财经推出视频特别策划——“陈晓 国美这5年”。此前,新浪财经独家专访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与黄光裕方代理人邹晓春,并在特别策划中披露一批第一手的影像资料。
商场即战场,当我们不论陈黄之间的是是非非,而是回看陈晓在国美的这5年——从5年前的永乐(创始人)成为国美的CEO,到如今的董事会主席;从媒体纷纷言论的“被架空”,到此前的实权在握,再至今日股东大会的股权大战。陈晓这5年,或者说是陈晓与黄光裕的这5年,可谓跌宕起伏。
陈晓与黄光裕,这两位中国家电连锁行业顶尖的企业家,从对手到伙伴再到对峙,是情感复仇还是经营理念的大相径庭?
商道?人道?大选前的最大悬念?真真假假,孰是孰非?本期特别策划,将细数陈黄之间的恩怨情仇。
从来没有哪一家企业的控制权吸引过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从来没有哪一家企业股东大会的结果会牵动如此多人的心,而上演这场争夺大战的舞台就是国美。
一个是有着传奇创业色彩、如今却身陷囹圄的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一个是临危受命、却被大众舆论指为“叛徒”的国美现任董事会主席陈晓,无论两人的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中国家族企业转型的一次经典尝试。
在股东大会前夕,位于北京朝阳区霄云路鹏润大厦18层的国美电器总部仍像往日一样安静,看不出丝毫商战的硝烟。在这间近200平米的办公室里,陈晓坐在办公桌前,像平常一样处理公务。
五年前,国美并购永乐,陈晓进入国美,将黄光裕与陈晓送至同一个舞台。这五年,是国美由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转型的关键五年,从陈晓的脉络追溯回去,则是一段滋味杂陈的个人国美史。
直面质疑: 一天几百个恐吓电话 不会轻易离开国美
主持人权静:平时您也会上网看一看这个事情当中大家的评价或者观点吗?
陈晓:对,特别是最新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显然是成为了媒体的焦点。有一段时间根本无法工作,只要手机开机,一天几百个恐吓电话,谩骂电话,几百条短信,包括我自己的e—mail里,全都是这些东西。只要我们说出一个真相,说一个事实,就会有人来谩骂。我相信这不是媒体能起到的结果,一定是有另外的力量在做什么样的动作,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主持人权静:这些会给您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吗?
陈晓:实际上这些情况前期给我们压力很大,但实际上最后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因为我们感觉这不应该。假如说完全了解真相的人在推动这些事情的话,意味着我们在是做正确的事情,所以才会被那些人反对,既然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坚持。
主持人权静:会不会担心那些恐吓变成事实,比如说给家人、自己的安全甚至带来威胁?
陈晓:在这个事情发生的初期,我的家人无一例外地说,你该回家了,你没必要承受这些压力。
主持人权静:为什么没有听他们?
陈晓:我感觉在今天这个时点上,我还是不能轻易地离开,就回到了2008年年底的时候。假如说你做了正确的事情,你不去维护,不去坚持,那实际上你最后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或者说你会对不起很多信任你的人。那显然不应该是我今天做的选择了。
主持人权静:很多人说当初被并购之后,黄先生对您个人生活的照顾,各个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无微不至,后来当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会不会顾及当时的情分?
陈晓:没有办法用理性和感性两个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在情感面前,假如法律的层面没有深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考虑情感,但是法律层面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首先考虑在法律面前做什么安排。假如说一边是违法,一边是情感,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做出判断。
前传: 进入国美是精心设计还是必然结果?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陈晓身上充满了南方人的精明和干练。1959年,他出生在上海南汇区。1990年,陈晓被他所在的街道工厂派去负责一个“家电批发站”。这就是“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的前身。
2005年,在陈晓的运作下,永乐电器在香港上市。没用10年,永乐就直追国美、苏宁,成为行业第三。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的瓶颈和内地家电销售业的恶性竞争,一度使永乐电器陷入危机。此时,黄光裕出现了。2006年11月,国美以52.68亿元收购永乐电器。黄光裕称这场收购是“做生意以来最为艰苦的一场谈判”,并公开表示“不是我无能,是陈晓实在太狡猾”。这宗交易完成后,陈晓由永乐电器的董事长变为国美的CEO。
主持人权静:有这样一种声音,当初永乐被国美收购的时候,其实您就是为以后的控制权之争埋下伏笔,当这件事情发展到现在,您成为国美的实际掌舵人,有这样的说法,您一直在隐忍,为了得到最后的权利的到来,您觉得这种说法对您是误解吗?
陈晓:没有人会预测会发生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精心设计的说法,这种说法对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关于这点,要阐明。首先从06年看永乐和国美的合并,当时国美和黄先生也面临着困境,因为那时候,国美发生了一次波动,那也是司法部门对黄先生和他哥哥的一些调查引起的资金链的危机也好,重大的影响也好。当时黄先生和我之间应该还有很多对行业未来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想法,所以那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当时一方面把永乐托付给了他,同时我也想真的和他一起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变化,在做些共同的努力,使得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权静:当时会想多远,会想到今天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吗?会想到您和黄先生之间会出现国美的控制权的似乎无法调和的矛盾。有想到那么远吗?
陈晓: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何让这个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这个企业一路走过来,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包括06年国美兼并永乐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出于对黄先生的信任,把永乐托付给他。
矛盾之始: 刚进入国美时曾经被架空
从永乐大股东到国美总裁的角色转变,绝非易事。陈晓只身进入国美电器管理层初期,是个“孤独的CEO”,尽管黄光裕为了顾及陈晓初来乍到的感受,特地为他配备了与自己一样的办公室、一样的迈巴赫名车,甚至,还让自家的厨师为初到北京的上海人陈晓烹煮饭菜。但在黄光裕的王国里,早有一套严密的授权体系,对于颇有行业理想和抱负的陈晓而言,这样的体系让他无法适应,也让他的发挥空间变得很小。
主持人权静:当时永乐被国美收购之后,任国美CEO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您被架空了,当时很多决定,很多指令的执行,都是直接源于黄先生,您当时CEO的作用非常小,是不是从那个时候黄先生对公司的掌控力及他说了算的想法指令非常强烈。
陈晓:在07年之前,我不了解,因为07年我到公司以后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份新的公司发展策略,我们提了口号叫七个第一,一个领先,公司从根本上要改变过往的发展过程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做一些改革。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但是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主持人权静:为什么?
陈晓: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今天我们提出很多观点还是在07年基础上做出更多的反思之后的调整。一个人假如说控制力很强的话,我感觉这个公司就不应该上市,就是一个私营公司,不应该变成公众公司。
主持人权静:您本人和黄先生之间在决策上有没有过矛盾?
陈晓:产生了争论,我们有争论,别人看来很特别,在我来之前没有争论,不允许争论,在我来了以后有争论,从管理团队来讲很特别。今天我们团队的氛围就更好了,很多东西可以充分讨论。
临危受命: 和黄光裕的最后一次见面
在国美经历了两年的艰难磨合期,陈晓最终做出了离开的决定,然而就在陈晓准备抽身而退的时候, 2008年11月17日,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贿赂等罪行,39岁的“中国首富”黄光裕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警方带走,黄光裕事件11天之后,陈晓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美的代理董事局主席。
2009年1月18日,黄光裕正式辞职,陈晓正式就职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明确了他在国美内的处理事务大权。
主持人权静:黄先生在被捕之后,最后一次通电话或者见面是在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你们都交流了什么?
陈晓:之前没有预期这个事情发生那么快,当时考虑更多的是我希望要离开这个公司,我对这块的发生还是感到很突然,当时我的想象可能风险在,但是不是那么快会来临。在来临以后,实际上已经没法和他再联系了。
主持人权静: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陈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1月16号,就是发生这一个事情的前一天。
主持人权静:当时说了什么?
陈晓:当时没有预期17号会发生这些事情,我们谈的更多是对公司经营上的一些讨论。
主持人权静:当时他知道您想离开吗?
陈晓:对,他应该明白。
主持人权静:他劝了您?
陈晓:他没有很明确地表态,他认为我要做这件事情,一定是我想清楚,他没有更多的挽留。
但是很可惜11月17号这天事又发生了,黄先生被中国的司法部门控制,所有的银行在第一时间压缩我们的贷款额度,所有的供应商在第一时间担心他们的货款会出问题,来要债,公司的资金链一下子从100多亿的银行授信,少了10倍。
对国美来讲更大的问题,在香港当时有52亿债务,公司这种状态,实际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它提前赎回的所有的条件,那个时候假如说香港的资本市场当中,CP提前赎回,只要发生的话,那么公司显然是完全没有能力去面对这些债务的。那个时点上,公司处在十分危机的状态,它有可能明天就倒闭了。
主持人权静:当时您是觉得不能走,在那种情况下,您不能离退,因为有责任。
陈晓:有很多原因不能走。首先我自己也是股东,从股东角度来讲,这个上市公司假如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对所有的股东来讲,投资就变成了0。另外我们这个公司通过广泛的社会资源的嫁接才会有价值,对这些银行、供应商,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来讲,假如公司出现这样的结果的话,损失显然会被进一步放大。同时我们无法去面对国美的几十万员工,包括曾经为这个企业付出过,努力过的团队。这个时点上,对我来讲是没有任何的余地,选择离开,只有一个办法,坚持,坚持,然后能够去渡过这个危机。
贝恩纷争: 引入贝恩前曾与黄光裕有过沟通
引进投资变成国美的当务之急。2009年3月,全球金融风暴最惨烈的时候过去,资本市场回暖。针对陈晓正在进行的融资计划,黄光裕第一次明确表达个人意愿:可以融资,但希望黄氏夫妇股权不要被摊薄到30%以下。
经过艰苦的谈判,贝恩最终不再坚持将黄的股份降至30%以下,而是以债转股的形式向国美注资15.9亿元人民币,占国美股份 9.98%,成为国美第二大股东。
陈晓的第一次大手笔,挽救了在危难中的国美,也巩固了自己在国美的地位。不过,贝恩的进入,让黄光裕感受到了控制权的潜在威胁。
主持人权静:当时有沟通过吗?您觉得融资也是尊重了黄先生本人对于他股权不愿意被稀释的想法,当时黄先生已经被捕了,当时就这一点,你们是否进行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呢?
陈晓:黄先生的亲戚甚至在谈判过程中,和贝恩投资方面也有相当的交流和讨论。应该说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和他们对不同意见统一以后的一些共识。但今天说这个过程,黄先生不清楚,黄家不知道。显然和事实有严重的出入,这又是为什么呢?
再说所谓的捆绑条款,实际上这个协议上根本没有贝恩捆绑管理层的条款,这是我们作为谈判很重要的一点和贝恩协商,如何将公司承担最小的风险,而公司过往的这类投资之中都有捆绑。原来像06年华平CB进来的时候和黄先生的捆绑,我们在那么艰苦下完成的融资反而没有任何的捆绑。现在有很多传说捆绑条款,你看从融资以后的大股东股权结构的保持和中间他们也参与了和贝恩的接触和交流,到最后根本没有捆绑条款这些。
就从这点往下讲,这点都保持下来了,又何来最后那句话,故没有变化。
主持人权静:利益得不到保障,是有这样的情况?
陈晓:在引进贝恩投资的时候,大股东没有参与。实际情况呢?当时背景下,引资很困难,首先是金融风暴,其次是所有人都知道融资,不融资是活不下去,这样情况下,融资相对来讲比任何其他企业来的融资更被动和困难,而且所有的投资者无一例外提出说我可以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投资,但是为了减除他的风险的压力,董事特别是股东结构要发生变化,这点恰恰是大股东所不愿意做的。所以最后看我们的融资以后的股权比重和融资之前,原有股东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像黄先生作为第一大股东30%以上的股权得到了维护。这一点,很显然我们是完全考虑了大股东的诉求和他的权益以后的结果。
主持人权静:当时贝恩三名董事,为什么跟大股东有冲突,当时入股的时候,黄家参与了过程,也是同意的,为什么在后来跟董事介入的时候,会跟黄家产生这样的分歧?
陈晓:黄先生可能理解说今天董事会我不能说了算,所以我要改变。而改变首先把贝恩三名董事去掉。这样就回到了大股东完全去操控一个上市公司的状态。这是我们现在的董事会,理性的董事所不能接受
今天黄先生本身也不在公司,他在监狱里,他离开公司相当漫长的时间,这样状态下,完全控制公司,对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清楚地了解,他为什么要其控制这个公司。
主持人权静:您觉得他为什么要控制?
陈晓:对,这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事情,为什么?
主持人权静:假如说你们有机会见面的话,您最想问他什么?
陈晓:为什么?凭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假如真的是他坚持这个观点,我会和他讲这句话,你这个公司不应该上市,毕竟是一个公众公司,我相信黄先生也不会这样想,
从我们角度来看,公司经过这次危机以后,不但没有倒下去,重新站起来,而且它的状态那么好,按道理来讲大股东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为什么这样?
黄光裕一直反对股权激励
2009年7月7日,国美电器宣布把占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的股权授予105名高管。以当日每股1.90港元的收盘价计算,激励方案总金额近7.3亿港元。这不仅创下中国家电业纪录,激励范围也至为广泛,覆盖了副总监以上级别。这一方案的实施,再次触动了黄光裕的敏感神经。
邹晓春采访:我们还知道前几天陈总希望这些高管签名表态支持他,但所有高管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名。
我们始终都是认为这件事情是一个重组董事局的问题,没有牵扯到管理层,要求这些管理层去站队,这是很不恰当的一件事情。
我们始终都不愿意这么做,哪怕有一些管理者在其中被迫站过队,我们也是非常理解他们很尴尬的处境,所以我们从来不会去这样要求管理层。
在2010年新年团拜会上,包括陈晓、王俊洲在内的7位国美高管像歌手一样带上耳麦,共同演绎了一曲《努力》,一曲结束,陈晓右手拉着王俊洲,左手拉着魏秋立三人手臂共同高举向上。而过去,只有黄光裕能把王俊洲和魏秋立当作“左右手”。
很多评价都认为,是股权激励方案“软化”了黄光裕旧部,让他们更配合陈晓及贝恩。
主持人权静:所以很多人也在讨论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问题为在08年以前,股权激励一直没有实施,为什么在您掌舵了之后,才实施,这里的差别在哪儿?
陈晓:为什么没有实施,我很难回答。没有实施这是一个结果。为什么要实施,08年底发生这段事情,对公司来讲真得太艰辛了,太不堪回首了。而且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整个团队可以完全拧成一股绳,摒弃所有的个人恩怨,完全忘我为企业渡过难关,去努力。当时说为了让这种状态可以长期地保持下去。期权可能是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把状态长期保持下去,希望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让他们自身能够从价值之中得到一定的回报,
黄先生他反对,我感觉他比较狭隘,不应该反对。真实的情况他是从头到尾反对。不像现在传说的他也支持,说我们做的不妥当。
主持人权静:很多人说你靠股权激励收买人心。
陈晓:不是这样的,这是符合经济规律。很显然分析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都会看到,早期的货币资本是一个杠杆的一部分。这个企业最后成长起来,一定要靠人力资本的进步。社会资源资本的进步,才会真正形成有价值的企业,而不能说最后这个价值成型了以后,所有的价值回报只有一个对象,只是原始股东,这显然是社会不公平的一个地方。
主持人权静:现在的管理层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是现在帮了在狱中的黄先生,如果等他出来之后,重新掌握国美的控制权之后,也未必有好的结果?
陈晓:首先管理团队很失望的哪一点上?现在不知道是黄先生本人的想法还是外面人的想法,指责管理层的经营业绩没有做好,这是管理团队整体都不能接受的。因为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深知那个时间我们多艰苦,多困难,我们花了怎样的代价,付出了什么样的以后才换来今天的局面,他现在很简单一句话说不认可。显然是对所有管理层努力的不认同。这点我们管理团队是不能接受的。包括我本人都很难接受。
主持人权静:会不会得出刚才得到的结论,即便帮他做了很多,也未必会得到认可或者是感恩或者是好的回报?
陈晓:我是希望他能够感恩这个管理团队,包括感恩这个社会。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公开信,叫我的道歉和感谢。我相信这封信也不是黄先生本人的意愿,我对他的理解,他的能力或者他的水准应该更高一些。从这封信里,我很难看到他真正的感恩。
对大股东负责是个伪命题
在黄光裕看来,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陈晓的这一系列举措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是陈晓为一己之私欲发动所谓“去黄化”;在2010年5月11日股东周年大会上,黄光裕行使大股东的权力,否决外资股东贝恩资本3名代表进入董事会,黄光裕的否决,被董事会再否决。
邹晓春采访:全国网民一边倒的支持创始股东,//还有国美的管理层,是跟着创始股东一起把国美这个品牌培养成这么全国家喻户晓知名这样一个品牌,完全排斥创始股东参与公司的管理,参与董事局,如果是这么一个结果,那么国美的管理层、国美的员工会怎么样?
5月11日这天发生的一切,被外界解读为国美控制权之争的焦点事件。大股东连续投出否决票,是对国美电器董事会的集体“不信任”。而国美电器的声明,则将“大股东”与“管理层”、“董事会”的意志区别开来。分别以黄光裕和陈晓为核心人物的大股东和董事会之争,也由此转入公开。
陈晓:现在我们看到所谓的控制权之争,陈黄之争,股权之争,这些话题从我本人和公司管理团队来讲,实际上都不存在。
说股权之争,黄先生出事到今天已经有22个月了,股权结构到今天为止,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特别是对大股东本人而言,他的股权占比,没有任何的变化。
现在大家都在传说大股东在董事会没有人能代表他的意志,实际上董事会11名董事,除了3名贝恩的董事之外,其他的8名董事都是大股东推荐的,或者说是他认可以后推荐的董事,今天这些董事还是这些董事,没有任何变化。包括他的百慕大公司的董事也是我们公司的董事,武健华先生完全是站在大股东的利益在发表意见。我们很难去理解什么叫做大股东在董事会没有代表他的利益的人在发声音呢?这个我感觉与事实有很大的差别。
主持人权静:您觉得那8名股东是大股东认可推荐的,就表示现在他们的决定就可以代表黄先生的解决。
陈晓:这不能划等号,
作为公众公司来讲,董事会的决定应该符合所有股东的意见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决定。恰恰是这一点,是黄先生指责我们的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董事会是不是该完完全全地听大股东的。
假如大股东利益不能完全一致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每个董事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尽他董事责任,整体公司利益和整体股东的利益去思考。
主持人权静:董事会不能完完全全听大股东,是不是也不能完完全全不听大股东,大股东是否也应该有表决的权利,比如说之前有董事会推翻了大股东的权益,批准了对三名贝恩董事的留任,还有大股东在董事局里是不是应该有一名自己的执行董事,这点应该怎么看?
陈晓:不是应该有,完全应该有。
主持人权静:现在有吗?
陈晓:现在全部是他推荐的,怎么叫没有。
主持人权静:他推荐的,代表此刻的声音?
陈晓:不应该完全代表他的声音,假如是董事,这是董事职责让你承担的责任,不能说我是谁推荐的,我就必须考虑谁的意见。我应该考虑整体的利益,兼顾他的利益。
主持人权静:很多网友的评价,其中有一条,这个评价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们都不对大股东负责,怎么样对所有股东负责,所有股东难道不包括大股东,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
陈晓:这是伪命题。
主持人权静:为什么?
陈晓:大股东的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是均衡的,不能特别。假如说大股东的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呢?
主持人权静:您怎么知道现在所有股东的利益和大股东的利益就是矛盾的?
陈晓:比方讲09年证监会对公司发生回购事件,对当事人提出起诉,显然这个当事人就是大股东,公司在得到这个情况以后,必须面对现实情况去做进一步的了解核反应,而大股东显然对这件事是充分反对。我们该不该做的,不做我们是对公司不负责任,对所有股东不负责任,做了,可能会伤害大股东的感情。这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显然和大股东,和其他股东是完全角度不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驳黄光裕公开信: 贝恩不会一家独大
2010年8月17日深夜,黄光裕方面通过新浪网发布名为《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开头即将这场纷争定调为“由于陈晓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而引发的一场大变局”,同时历数陈晓三宗罪:引入苛刻融资“去黄化”;以“盲目股权激励”笼络高管;稀释大股东股份、提高外资股份,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电器”。矛头直指陈晓。
主持人权静:黄光裕先生致所有股东一份信里反复强调的概念是,贝恩有可能成为国美实际控制者,这家民族企业可能成为一家被外资控制的企业,这是黄先生一直强调的立场。刚才您也说到不希望外资成为单一的大股东,这背后的思考又是什么?
陈晓:我很怀疑这封信是出于谁的手,我相信黄先生没有这个空间和条件来写这封信的。他始终讲到两点,一个是贝恩要控制这个公司,从贝恩这样的投资者身份去看,他是财富投资者,有哪家财富投资真正控制过一家公司,我没看到这些案例。即便是PG作为深发展第一家股东,都没有去控制这个公司,从财务投资的角度,这种写法显然是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被他去影响。从我的理解,我和贝恩的理解和交流来讲,贝恩根本没有这种想法。第二,民族品牌更多的是从情结,就像我说我不希望看到单一大股东是外资一样,这是一种情结。
海外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外资企业,另外我们的管理团队不会因为我们的股东结构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你说他的品牌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只要在中国市场上,都是中国的企业,都是中国的品牌,
主持人权静:其实之前我们看到相关的报道,在您的说法当中,媒体用到了“鱼死网破”,当时你说黄先生的政治生命因此结束,所以您才会大胆做一系列的决定,这个是一种误导吗?
陈晓:这个是一种总结,当然总结是不是原意,我不太清楚,确实跟媒体聊过这些事情,当时聊的情况不像现在他们总结的那么一回事。比方我们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的话,黄先生判了14年,他显然从企业未来的成长角度去看的话,他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就会差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政治生命,对企业的整个未来长期发展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的广泛获取,一定是一个障碍。最后这句话就变成了“政治生命结束”,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话并不是太大的错误,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企业最核心的成员假如说背上了这样的包袱和这样的烙印,对企业长期发展肯定会带来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假如说长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会变成鱼死网破这些概念。但“鱼死网破”,算是重结果,鱼不死网不破不是更好吗,鱼死网没破,或者网破鱼没死,都是有可能的。这句话带来所谓的导火索,叫做踢走大股东的导火索,确实很遗憾。
主持人权静:所以这并不是您的本意。
陈晓:我负责任的话,讲的话说,这个话我确实讲过,但是不应该把其中的一段作为我的中心思想。
转机? 独家披露杜鹃出狱前后细节
就在陈黄之争趋于白热化阶段的时候,8月30日,杜鹃被当庭释放,这对已经旷日持久的国美内讧而言,似乎暗藏着某种新的变量。在9月28日“决战”前夕,她将在哪些方面展开工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媒体纷纷猜测,杜鹃归来或将约见国美旧部和陈晓,而陈晓也首次披露了杜鹃出狱前后的细节内幕。主持人权静:我们看到他的妻子杜鹃刚刚出狱,您觉得她对这个事情判断是什么?
陈晓:刚才讲到杜鹃,你问我有没有情感。说一个具体的事例,在一审完了以后,想做二审起诉,
杜鹃女士如果不能及时把两亿罚款缴纳的话,二审的改判可能希望比较小了。那时候是在6月份,缴纳罚款的最后时间差不多到了,但是家里没钱,只凑了五万,还缺一亿五千万,假如一亿五千万不能及时缴纳,可能二审改变的希望就渺茫了,或者会出问题。听完以后我首先不能理解,黄先生家没钱,只有五千万,很难想象,后面还有很多罚款,假如这个罚款只有五千万,后面罚款怎么办。第二,假如在这个时点不付一亿五千万话,可能改判可能性不大了。当时我就召集了高管团队,我们一起讨论这个事情。从情感的角度我们感觉应该帮这个忙,把这一亿五千万及时缴纳了。当时非上市部分的经营情况是很困难的,最后我们管理团队一致的意见还是说再困难,再困难,这1.5亿应该去帮他们解决。最后凑了1.5亿,及时交给法院。从情感角度讲,我们这些人完全有情感的,只要允许范围内,我们会做最大的努力。但是情感超越法律程度,就没办法做深的事情。
主持人权静:黄先生是真没有钱?
陈晓:我不知道。
主持人权静:如果不是的话,他们为什么拿不出这钱或者不愿意拿这个钱?
陈晓:我都无法判断,无法评论,但是这是当时发生的客观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权静:当时帮助了杜鹃女士,交了罚款,她可以出来,您觉得她对当前事件的发展会起什么作用?
陈晓:杜女士出来以后,我们也见过面,她毕竟是黄先生的妻子,她的观点和黄先生站一个层面,人都有情感,情感还是有的,立场和角度,我相信不会变化。
主持人权静:她是什么样,您跟她聊了什么,又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陈晓:她也跟我们交流,我们之间能不能有协商和沟通,对我来讲,任何的协商和沟通,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是存在的,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公司可以稳定,少一些矛盾,少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样我们也是讲原则的,有些事情是完全可以协商的,有些事情是很难协商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说一方面企业的未来可以更平稳,不要发生太多的矛盾和冲撞,另外一方面,在公司未来的治理上应该遵循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公众公司原则底线操作任何问题,这两条,我相信协商是始终可以,但是原则还是保持。
前景: 我们的业绩不容置疑
2010年8月23日,国美高调发布2008以来业绩最佳的中期财报:净利润9亿6200万元,同比增加65.9%,第二季度约130亿9200万元的销售收入更是创下国美上市以来的最高单季销售记录。但很快,黄氏家族以规模和收入不及对手苏宁为由,予以反驳。
邹晓春采访:"国美的发展速度慢,我们竞争对手发展很快,这样国美的市场优先的地位就会丧失。//其实黄先生这件案子对品牌的影响是很暂时的,//而且确实国美的报告里,中报也好、年报也好都 没有提到这个事件对公司的业绩有影响。"
早在2010年6月24日,陈晓就公布了国美的五年战略规划:国美每年销售增长率目标为15%,2014年,国美销售规模将实现1800亿元,有效门店将达2000家。根据规划,在网络布局方面强调有效扩张,在一级市场将持续进行网络优化,在核心商圈开大店和有效门店;在二级市场,实施新的供应链整合,并有效对二级市场渗透。
主持人权静:在国美渡过危机包括之后,您是否也跟业内人士沟通过,比如说目前国美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会有相关的讨论吗?
陈晓://很多人说管理团队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首先从业绩上来讲,我们没有把业绩做好。这点我相信所有有理智的人都感觉很奇怪。就像一个人在参加一个比赛,中途他突然出现了问题,倒下来了,送医院抢救,还好能抢救回来,抢救回来要重新恢复体力,再回到赛场上去。说一段因为没有这一段的发生,我们公司说发展过程之中有停顿,是不应该的。由这段以后,这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的停顿,那是很客观的。当然这个停顿确实给我们竞争对手带来了一些机会,我们也相信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把这个停顿基本上恢复过来了,我们已经创造了最好的历史机会。相信在新的起点上,开始进展。
主持人权静:我们回顾历史也发现,当初永乐和国美竞争当中,包括后来永乐被国美收购最重要的原因是采取不同的战略,当时国美是扩张,跑马圈地,那个时候你强调提高单店效益,那个时候输给黄光裕先生,到今天仍然回到提高单店效益的路子上。
陈晓:这不存在输和赢,永乐的历史比国美和苏宁更晚一些,是不同比较阶段形成的企业,它的特点有差别的。包括媒体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的报道、分析,说是国美救了永乐,完全不存在。依据是大摩和我们有对赌协议,对赌输了,这不是真实的情况,我相信应该有真实情况的体现的。
主持人权静:今天您仍然觉得提高单店效益,是非常有用。
陈晓:这是所有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核心竞争利,如果没有这一点,都是泡沫。
悬念: 增发会否实施? 陈晓预测结果
漫长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战接近终局,投资者将决定谁是胜利者。在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前夕,黄光裕家族和陈晓阵营都在开足马力抢夺筹码。黄光裕家族多次争取贝恩投资,而陈晓则表示,“相信股东们会做出正确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选择。”
邹晓春采访:我们跟贝恩投资的这种接触,一直采取非常积极的一种态度,我们一直想积极的沟通,因为之前的沟通交流肯定是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这个是现实,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做沟通。
在贝恩债转股后,陈晓阵营的持股比例可达12%。增发显然是陈晓手握的一张王牌。但筹划不当,也可能让陈晓触礁。董事会此前已获授权,可增发总股本的20%;购回最多10%股份。这对黄氏家族来说是巨大的危险,如果增发新股,黄氏家族所持股权比例面临被摊薄的风险。虽然黄家可跟进增发,但这需要资金,这正是黄氏家族目前最紧缺的资源。
主持人权静:9月28号马上到了,之前面临讨论的是关于控制权之争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可能国美团队会有一个增发,因此来摊薄黄光裕先生的股份,关于这场增发,后来一直都没有非常明确的消息,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这个增发这块到底是怎么样的?还会不会增发?
陈晓:很多人说是用这个事情踢出大股东。要增发早就发生了,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始终在谈这个问题,本身谈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说我们对一般授权不能放弃,这不是我说放弃就放弃,本身是股东大会给予公司的权利,在下次股东大会召开之前,有人说我投的权利要起效,董事会就同意了,这显然不是上市公司操作的方式,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们从来没有说我今天要增发。
主持人权静:这个事肯定不会发生?
陈晓:今天为止没发生过。
主持人权静:后面还有几天?
陈晓:28号马上就到了,但是对上市公司来讲,我不能说未来什么时刻会发生什么事,不能发生,只能说到今天为止没发生,到上市公司都是敏感信息,假如说征询证监会管理条例,就不能对未来做决定。只能对过去做决定。
主持人权静:您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在9月28号的股东大会上,其他的所有股东会跟您同样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吗?
陈晓:每个股东对他的投资都会有独立的判断,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投资要负责任,所有的股东会据这样的原因来参与投票,表达他们的意见。我们也讲,我们会很坦然去面对股东的选择,假如股东真的一致地选择了我们,我们应该为股东创造更好的价值,假如说股东并没有选择我们,我们应该坦然离开,让股东再去做更好的选择。
主持人权静:您预计股东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您个人判断?
陈晓:今天离28号很近了,我们也得到很多投资者的反馈,他们的意见是相当统一的。
主持人权静:怎么个统一?
陈晓:意见统一,不等于投票就完成了。
用国外的判断来看,机构投资者支持管理层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事情,我们不能对每个人有了解,也不能去要求每个人做什么样的选择,我相信他们都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做选择的。我对这个结果应该是相当乐观的。
主持人权静:国美的控制权之争这件事情,除了利益相关方背后还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普通的民众进行一场商业规则的教育,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认定利益的冲突,应该以道德的标准,以人品,为人处事的准则,还是应该以商业的标准去看待游戏规则
首先我本身和黄先生不存在君臣的关系,我们可以讲是合作者,和他的老部下还是有区别。即便是君臣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君臣的描述是很清晰的,叫做重民轻君,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维系你的统治。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在我们历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典故,即便是君臣,君总得有个样子,叫做君亦不君,何来臣?
第二,从道德层面来讲
假如我们只提所谓得到,传统,那我们就不要去进入到市场经济领域去。一旦进入到这个领域,一定要遵循它的规则,所以两头都重要。
财富背后: 陈晓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在陈晓的办公桌旁,除了每日大量的需要处理和批示的决策性文件外,摆放最醒目的,就是家人的照片,如今已是人们心中成功企业家的陈晓,人生的道路却另人意想不到的曲折,
现在的51岁的陈晓,依旧在北京过着租房的生活,也许对他而言,无论9月28日的结局如何,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上海,享受与女儿孙女团聚的天伦之乐。
主持人权静:财富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激励您继续在事业上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当我第一个一万块钱的时候,可能我更多的想到的是这个钱对我的家庭来讲,对我的父母来讲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个钱到了10万的时候,可能想法就改变了,到了一百万,一千万,到了一个亿以后,可能数字对我来讲已经完全不是我个人和财富发生关系。
主持人权静:从80年代开始进入家电行业,从最开始做国营家电公司,到后来一步一步创立自己的公司,后来跟国美的合作,一直发展到今天,您是不是会觉得人生中充满戏剧性,所有今天的这一幕幕当初都没有想到?
陈晓: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太快,本身它的发展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对我本身来讲,我的个人职业生涯也是超乎我的想象。
我经常和我的同事们讲,很多企业的成功,很多企业家都自以为是,我的感觉我们很多成功的企业家90%以上的人是偶然的,真正必然的没多少。这些必然的人才是应该被大众尊重的人,90%以上偶然的人,千万自己要清醒地判断,并不是自身的个人原因企业才会成功,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这些偶然创造了今天。
主持人权静:您是偶然还是必然?
陈晓:我认为我今天还是偶然。
主持人权静:如果您自己可以选择去留,还愿意在国美这个平台上留多久?
假如今天是我们历史的选择,没法去回避的话,我们就应该勇敢去面对,为了企业更好。假如说未来我们的能力不够,有更好的人接替我们,那更好。对我们来讲,我们始终是企业的过客
主持人权静:刚才回顾了以前的职业生涯,往后看,比如下一个十年,还会是什么样?
陈晓:我还是希望我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干我自己喜欢干的,愿意干的事情,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
主持人权静:跟我们讲您离开之后想做的事。
陈晓:我经历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里特别是最近的十年,市场发生的根本的变化,这之中我始终是一个经历在过程之中,也充分享受了这个过程,同时也充分了解和理解其中的规则,我相信我可以有这些经验和能力做一些对我来讲相对轻松一点的事情。同时也可以让我这些能力结合未来的企业少走弯路,我感觉这是我应该有的选择。
主持人权静:是投资人吗?
陈晓:可以这样理解。
主持人权静:希望有机会再去聊聊未来那个时候您正在做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