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陈晓的国美五年(视频精简版) | |
---|---|
1.陈晓:我不会轻易离开国美 | 2.陈晓:对大股东负责是个伪命题 |
3.陈晓:绝不允许海外投资者独大 | 4.陈晓:我想问问黄光裕为什么 |
5.黄光裕从头到尾反对股权激励 | 6.陈晓:我和黄光裕的最后一次见面 |
7.陈晓:曾凑齐1.5亿元帮杜鹃改判 | 8.陈晓:我对投票结果相当乐观 |
9.陈晓:一天收到几百个恐吓电话 | 10.陈晓:不能把道义无限放大 |
新浪财经讯 9月22日早间消息,国美控制权之争即将在9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一见分晓。在距离最终决战不足一周之际,新浪财经独家对话此次焦点当事人之一的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对话中,陈晓表示,只要在公司,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海外投资者成为这公司的单一党。
以下为陈晓对话新浪财经实录。
陈晓:所谓的“保障”,举很多例子。在引进贝恩投资的时候,大股东没有参与。实际情况呢?
首先来讲这个引资,当时背景下,引资很困难,首先是金融风暴,其次是所有人都知道融资,不融资是活不下去。
这样的情况下,融资相对来讲比任何其他企业来的融资更被动和困难,而且所有的投资者无一例外提出可以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投资,但是为了减除他的风险压力,董事特别是股东结构要发生变化,这点恰恰是大股东所不愿意做的。
所以最后看我们的融资以后的股权比重和融资之前,原有股东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像黄先生作为第一大股东30%以上的股权得到了维护。这一点,很显然我们是完全考虑了大股东的诉求和他的权益以后的结果。
主持人权静:当时有沟通过吗?您觉得融资也是尊重了黄先生本人对于他股权不愿意被稀释的想法,当时黄先生已经被捕了,当时就这一点你们是否进行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呢?
陈晓:应该说黄先生的亲戚甚至在谈判过程中,和贝恩投资方面也有相当的交流和讨论。应该说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和他们对不同意见统一以后的一些共识。
但今天说这个过程,黄先生不清楚,黄家不知道。显然和事实有严重的出入,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讲融资这段,首先融资的结果对大股东的摊薄这部分并没有涉及到。其次在过程之中,黄氏家族参与,也和贝恩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最后的结果他的股权并没有被稀释。
再说所谓的“捆绑条款”,原来很多媒体讲我们是一个精心的设计,有“捆绑条款”,实际上这个协议上根本没有贝恩捆绑管理层的条款。这是我们作为谈判很重要的一点——和贝恩协商,如何将公司承担最小的风险,而公司过往的这类投资之中都有捆绑,像06年华平CB进来的时候和黄先生的捆绑。
这次我们在这么艰苦条件下完成的融资反而没有任何的捆绑。现在有很多传说“捆绑条款”,你看从融资以后的大股东股权结构的保持和中间他们也参与了和贝恩的接触和交流,到最后根本没有“捆绑条款”这些。
现在媒体上所传播的好像和这个事实情况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反差。这是其中一件事,在融资过程里到底怎么回事。我相信今天很多舆论上传播的一些情况和实际情况有巨大的差异。
只要我在这个公司这段时间内,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海外的投资者成为这公司的单一党。
主持人权静:为什么?
陈晓:这可能也是情结,我们都是创业者,从永乐、从国美这两个角度走到一起,从行业的未来来讲,我感觉这一点我本人是很坚持的。这个坚持是不是对所有股东利益一定是合理的,很难讲。但是我感觉只要我在,我坚持这样做。
主持人权静:在这个事件背后,我们也谈到一贯的讨论,包括黄光裕先生致所有股东一封信是反复强调的概念是贝恩有可能成为国美实际控制者,这家民族企业可能成为一家被外资控制的企业,这是黄先生一直强调的立场。刚才您也说到不希望外资成为单一的大股东,这背后的思考又是什么?
陈晓:这完全是两回事。首先我很怀疑这封信是出于谁的手,我相信黄先生没有这个空间和条件来写这封信的。
他始终讲到两点,一个是贝恩要控制这个公司,从贝恩这样的投资者身份去看,他是财富投资者,有哪家财富投资真正控制过一家公司,我没看到这些案例。即便是TPG作为深发展第一家股东,都没有去控制这个公司,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是中国的团队在做。他的决策也应该是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惯例在做的,最后还退出。
从财务投资的角度,这种写法显然是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被他去影响。从我的理解,我和贝恩的理解和交流来讲,贝恩根本没有这种想法。
第二,民族品牌更多的是情结,就像我说我不希望看到单一大股东是外资一样,这是一种情结。海外上市公司本身就是外资企业,另外我们的管理团队不会因为我们的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我相信所有的投资者投资这个企业,作为财富投资者来讲,都是希望他的投资有回报,而不是要控制这个企业。
另外很多中国的海外上市公司,你说他的品牌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只要在中国市场上,都是中国的企业,都是中国的品牌,不应该是外国的品牌,而且没有任何的财富投资会这样做。
这两点是根本不成立的东西,不成立的东西变成口号去影响那么多的大众,他背后到底是什么目的。
所以我们始终认为他们所谓的题目后面到底他想做什么,他是什么目的。用这种口号去误导,去蛊惑人,他们背后到底是什么目的,我们一直没搞明白,好像说这个企业不健康了,才高兴,那谁得到最大的好处呢?显然不是大股东,也不是其他的股东,显然不是管理团队,显然不是员工,那么是谁,他现在干什么。我很难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