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央媒体密集警告二轮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0日 14:01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开发商心态:恐招二次调控,面对“金九银十”,不敢做涨价领头羊■中央媒体密集发文:新华社七驳“楼市即将回暖”,人民日报六发“二次调控预警”

  记者日前在南京各大售楼处采访时发现开发商明显低调很多,有的楼盘不声不响提前几天便开始认购,有的楼盘则不对外宣布开盘,私下里打打电话发发短信联系买房人。而更为低调的则是价格,虽然不少消费者此前都担心,市场转好开发商会不会涨价,但从上周末的开盘情况来看,多数楼盘开出的房价都比较平易近人,大幅涨价的情况几乎绝迹。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新的调控政策随时有可能出台,中央级媒体的表态也令开发商寝食难安,谁都不敢做“领涨者”,一来会遭到买房人的冷落,二来也容易被政府部门“盯上”,成为反面教材。“所以大家都在低调卖房,趁新一轮调控政策尚未出台赶紧跑量。”

  中央媒体表态人民日报六发“二次调控预警”

  从楼市所谓“金九”开始前一天,新华社就发文分析开发商敢于在严厉调控下“逆市涨价”的行为,提出要铲除“土地财政”这个房价背后的“根”。接下来特别是在“金九”头两周楼市确实显现出量价齐升态势的时候,新华社密集发文强硬否认楼市“回暖”,同时严厉指责“楼市调控会影响经济增长”的论调别有用心,这样罕见的密集发文和强硬语气意味深长。

  在大多数媒体还没有对最新一轮调

  控效果进行质疑的时候,人民日报率先用一篇《别让楼市调控成了百日维新》拉开了“调控必须继续深入”的宣传序幕。接下来短短一个月,人民日报接连6次发出政策调控预警,“二轮调控”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新华社率先提出房价应该“合理回落”,但在楼市博弈一片混沌,开发商和买房人都无法判断房价走势的情况下,是人民日报第一个提出了“房价合理回落是大势所趋”的提法。

  调控姿态最快10月能启动二次调控?

  17日,银监会刚刚表明没有后续房产调控政策出台。但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均疑似“回暖”,据称国务院已开始调研楼市“回暖”。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高波告诉记者,“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同比高达37%左右,在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之下,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较高增长,说明楼市调控没有影响整个经济增长。”

  前不久,任志强来南京出席太湖论坛时也认为,房地产并不会拖累全年保8的目标。“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约在2个百分点,没有这2个百分点了,也不影响保8,所以政策不会缓和。”

  有媒体甚至提出新调控就在10月启动。专家认为,这些风声更多地是在对开发商予以警示和震慑,如果房价出现大幅反弹,才会促使政府再出猛招。

  高波也认为,目前的楼市还不能视为从回暖走向繁荣,仍然处在复苏往回暖的阶段,从目前来看,本轮调控的效果还是成功的。“九月本是楼市销售旺季。下半年继续紧缩型调控是肯定的,但调控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现状,一种是再出新招。如果销售正常,不会猛然放量,销售增长保持在10%-20%,价格稳定,那么调控将维持现状;如果销售量猛增,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目前的风声就将会变成真正的调控政策。”  据《扬子晚报》

  新华社再发文:宁不要“金九银十”也要稳住房价

  房地产调控面临新的挑战。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近期一些政府部门对楼市表态不约而同:坚决将调控进行到底。部分人士甚至表示:宁不要“金九银十”,也要将房价稳住。当前楼市的“回暖”是昙花一现,还是重回升势?中原地产分析师认为,市场近来有所活跃,与政策的短暂“静默”、部分楼盘的促销,以及需求“试探性入市”有关。当然,其中也不乏开发商等利用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给低迷的楼市打气。调控能否再出“政策利器”?

  后市“涨跌”还会有何变数?

  房价是跌是涨?目前两派观点分明。“看跌”方认为,随着调控持续,下半年的供应量将明显增加,而房企资金压力也将加剧,此二者将强化房价下调的预期。

  但另一方面,“看涨”方则认为,房价上涨的“暗火”已经点燃。9月广州番禺、上海黄浦江等地块纷纷创出当地住宅用地价格新高。此外,楼市供应“结构性失衡”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目前市场调整的程度,无论离调控政策本身追求的目标,还是老百姓对调控效果的预期都还有距离。”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

  专家指出,调控政策在短期内虽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

  应否再出“政策利器”?

  一些热点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人士表态:“我们有足够的政策‘子弹’,宁愿不要‘金九银十’,也不能让房价报复性上涨!”

  中国房价连涨几年,其间还经历了两轮严厉调控,但房价如皮球一般“越拍越高”,殷鉴不远,此轮楼市调控如何从根本上打破“屡调屡涨”怪圈?首先,继续从严管住“银根”。其次,确保土地的充足供应。第三,“问责”程序必须有实质性启动。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等多位专家表示,面临各方角力的博弈,近期房产税等二次调控话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新添政策利器,巩固既有调控成果,反映了市场对楼市调控的更多期待。     据新华社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