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多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像一道水闸,控制着出入中国的资金流,掌管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眼下,在出口增速放缓和通胀抬头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把闸门开得更大些。
8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称,自今年10月1日起,在北京、广东、山东、江苏四省市,各选择10家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此次参与试点的四省市创造了中国近一半的出口产值。
这项改革措施被广泛视为中国近期加速汇率改革的标志之一。中国外汇管理研究院院长谭雅玲称,这是“中国外汇管理政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人民币走出去战略的一个进步”。
目前,尽管政府宣称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基本实现可自由兑换,但中国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企业的出口收入不得留存境外,需要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些审批和手续回流境内。企业如需进口设备或者对外投资,须再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报换取外汇。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把外汇直接存放境外,显然更有利于他们避开汇率波动的风险。
“钱留海外”意味着什么?
“那道口子终于撕开了。”
一位华北的上市公司出口业务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今年初他们和欧盟客户签约时,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10万欧元可兑换约98万元人民币,但到了交货的时候,10万欧元却只能兑换85万元左右的人民币,导致公司订单收入损失了近4亿欧元,占上半年年出口总额的近10%。
由于外贸订单大都以美元或者欧元的国际货币结算,一旦汇率波动,出口企业难免遭受损失。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累计升值超过14%,这意味着汇兑损失将导致一家出口企业的利润至少损失15%。
据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测算,如果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兑欧元升值幅度按年率计算持续维持在10%左右,则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年同比增速将下降到个位数。
尽管出口企业可以购买一些人民币套期保值的金融产品,用于对冲汇率风险,但由于中国尚未开放人民币的期权市场,衍生产品的种类相对有限,且以美元兑人民币套保产品为主,可供选择的“套期保值”产品,不仅品种少,而且风险也不小。
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200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由于采取燃油套期保值,亏损了70多亿元,占全年亏损近八成。国航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这显示国航在套期保值上能力不足,需吸取教训。
更多的企业采取了延期交货的方式,赌欧元升值,以减轻损失。浙江的一家制鞋出口企业业务经理王韬表示,在今年6月广交会上与西班牙一家企业签订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订单。目前他们打算推迟交货,希望可以通过拖延时间来赌欧元升值。
但是,如果出口收入可以直接存放境外,那么企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这是几乎所有国内出口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们当然希望一些出口收入能放在国外。”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海信业务发展对外汇存放国外还是有实际需求的。海信集团总部所在的山东省青岛市,此次也在“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范围。由于山东拥有多家大型出口公司,预计试点名额争夺较为激烈。
目前,京鲁苏粤四地政府正在遴选试点企业。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的规定,要求试点企业“进出口规模较大、财务状况良好”。一些大型外资和国有出口企业将进入试点名单的可能性较大。
出口压力下的松绑
持续下滑的出口增速,也是促使政府放宽对企业外汇监管的主要原因之一。
商务部统计显示,5月以来,我国单月出口增幅已经连续三个月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预计从9月开始中国出口出现回落的可能性较大。王子先预测,四季度中国出口应该能保持10%左右的增长。
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以来,随着投资、消费增速的放缓,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王子先认为,未来数月,要高度重视外需高位回落带来的风险,警惕内外需同时回落。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期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全球金融危机恐怕还没有见底。”魏建国在出席9月3日召开的中国对外贸易五百强企业论坛上表示,美国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完全结束,欧美外需疲软,中国出口也难免受到影响。
今年以来的种种迹象已经印证了上述官方人士的忧虑。在6月闭幕的广交会上,虽然欧洲派出的参展团规模比上年增加了17%,但成交额却比去年还要少。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9月3日在出席2010年重庆电子商务高峰论坛上表示,根据阿里巴巴的交易数据推测,“外贸出口的高速反弹期已过去”。
就在中国出口增速持续三月下滑时,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的“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无疑极大地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中国外汇管理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国家放开了出口企业对外汇资金的使用,必将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则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也有学者对放开外汇管制能否从根本上扩大中国出口竞争优势表示疑虑。
“我们的外贸政策仍然是以GDP规模为导向。”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汤谷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出口创汇”传统思路下,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
汤谷良认为,“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能否扩大中国出口,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为通胀降温
允许少数企业把出口收入留在国外,也是中国政府近期在降低外汇储备规模过度膨胀问题上,所作出的最新努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21世纪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通胀周期之一。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显示,今年8月,猪肉和大米的价格涨幅均超过10%,诸如大蒜、生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则翻了一番以上。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7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3.3% ,创21个月以来新高。尽管这一数据与民众对物价上涨的程度存在落差,但仍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胀势头的凶猛。
不断扩张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迫使政府被动地向市场注入同等数量的人民币,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
曾经视“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中国政府日渐清楚:多也有多的烦恼。
中国外汇储备到2010年6月末已膨胀至2.45万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政府历年累计向市场上投入了至少15万亿的人民币,用于向企业“换购”这些出口所得的外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上半年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多次表示,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将收窄至1000亿美元。但商务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年贸易顺差已经达到近839亿美元,全年目标预计将在8月被突破。
近83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意味着政府至少向市上被动投放57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信贷总额的八分之一,无疑再度推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全年外贸顺差将达到1500亿美元。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汤谷良认为,允许一些企业把出口收入存放国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减缓外贸顺差积累速度的作用。但从长远看,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 ★(记者/周政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