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稳步走向贸易强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07:42  人民网-人民日报

  9月8日—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稳步走向贸易强国(权威论坛)

  霍建国

中国稳步走向贸易强国

  在厦门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展厅内,处处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人民图片

  在国际国内双重调整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未来十年,必须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对外贸易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为此,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应紧紧围绕推进贸易强国的目标,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径;把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措施调整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战略举措的综合立体支撑。 

  国际调整——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包括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跨国投资在内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以新的方式推进。后危机时代,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被大大削弱,将被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所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取代,形成多元化主导的趋势。八国集团逐步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后者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是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将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化”的漫长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呈现“绿色化”和“低碳化”趋势;经济增长总体上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世界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周期。

  三是世界贸易发展寻求新突破。后危机时代,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呈现进一步加速的趋势;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新态势;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调适至新的水平;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将呈现长期化上涨趋势;全球贸易摩擦显著增加,气候环境成为新型贸易壁垒工具。

  四是世界投资呈现新格局。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仍将占据世界投资的主要份额,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将逐步提高;西方跨国公司依然主导世界投资的发展,但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在迅猛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将利用外资,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出现新变革。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势不可挡,新兴经济体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将在“去高杠杆化”、“去金融工程化”的过程中回归合理水平;世界货币体系将呈现多元化的新趋势;主权财富基金与私募对冲基金将在新的形态下进一步发展。

  国内转变——

  后危机时代,中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国内环境看,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等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期。

  一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预计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2.5%,“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基地”的转变将取得进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70%,超过工业化国家标志(占60%)10个百分点,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5%,可以初步实现城镇化。

  二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出现新动向。中国将在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周期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将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中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中国将在国际投资新格局中加大“走出去”步伐,逐步成为世界投资大国。中国将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变革中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机遇。首先,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机遇。此次危机,有利于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自主发展型企业;有利于面向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出口新增长点。其次,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新机遇。尽管国际市场萎缩,但中国相对份额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和实力,这为中国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提供了机遇。

  战略目标——

  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特别强调的是,在国际分工中,要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

  努力巩固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推动建设贸易强国进程,首先要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跨国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优化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优化市场结构,开拓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巩固传统市场;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边境贸易、易货贸易、转口贸易、租赁贸易、国际期货交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扩大服务贸易。其次在质量规模上,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力争达到货物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规模居世界前列、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提高的目标。

  外贸结构改善,质量档次提升,贸易方式优化。在空间布局上,国际市场布局从集中向多元转变。推动多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形成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种合作层次的新格局。

  国内区域布局从东部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提升东部、发展中部、带动西部,形成从东向西梯度推进的新局面。在国际分工中,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扩大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的影响力。提升重点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影响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要注重外贸与内贸协调发展,外贸与双向投资、外经、援外协调发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

  机遇挑战——

  发达国家明确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要求,希望向“再工业化”模式转型。贸易战略的竞争是国家经济竞争更加直接、更为具体的体现

  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大国或大国集团都在积极调整并制定各自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

  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通过设立出口促进部和总统出口委员会、扩大贸易融资规模、改革出口管制体系、推动商务外交、实施国别贸易战略等手段,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欧盟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厂项目”,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争取成为世界领先者;通过智能产品和新型商业模式争当工厂和工厂设备的生产者;实现将就业和利润都留在欧洲的目标。由此可见,美欧各自的新贸易战略,都着眼于抢占战略制高点,争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巩固世界经济贸易强国地位。对我国实施后危机时代外贸战略形成了竞争与挑战。

  为此,必须提高危患意识,加快自身战略实施步伐。一是要对我国现行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涉外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与汇率、与贸易有关的其他政策等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完善。二是要在外贸法律体系、管理体制、促进与服务机制、贸易摩擦应对与贸易救济制度等规制建设上进行创新完善,从制度上赢得国际贸易战略竞争优势。三是要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框架下,积极参与推动发展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加快实施我国以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在双边、区域和多边各个层次上营造良好的合作发展氛围,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科学设置评价体系

  李钢 崔卫杰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贸易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首次提出了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贸易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010—2020年),对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实质性推进贸易强国进程至关重要。

  理论与实践,10个一级指标

  构建贸易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从理论层面进行综合考虑。第一,要明确“贸易强国”同“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一样,都是综合性的概念。综合国力由政治外交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教育文化、人才及各类资源等若干要素构成;经济实力由经济规模、资源、产业、科技、贸易、人才等若干要素构成;同样,贸易强国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是一两个指标就可以进行衡量和表示的,既包含衡量现状的“存量”指标,又包含体现未来增长潜力的“增量”指标。第二,要明确“贸易强国”衡量的是一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是一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衡量该指标的目的是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由大到强的转变寻求科学决策。第三,要明确贸易强国理论上应“综合”的具体指标,它应由科技强国、产业强国、人才强国、规则强国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应在贸易规模、进出口结构、贸易模式、产品质量(标准)、品牌国际化、技术、货币国际化、国际投资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构建贸易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相关国际成果。由于贸易强国在理论上应该“综合”的很多具体指标在实践中尚未或难以统计,因此贸易强国的指标选取应该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统计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在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还可以参考《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贸易便利指数(ETI)》等国际报告及数据库中的有关指标。

  鉴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考虑,构建贸易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组成,并以雷达图的形式具象化地加以反映。其中10个一级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占有率、人均贸易额、产品竞争力、国际收支平衡、贸易多元化、经济规模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产业结构、汇率稳定性、贸易条件和跨国投资。当前,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完全可以反映出我国与美欧日等贸易强国的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后,面临全球贸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各国及全球贸易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贸易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关注数量,更注重质量

  如何确定今后我国外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直接关系着能否实现“贸易强国”这一长期目标,为此,应重点考虑以下4个因素:一是从贸易强国的衡量与比较中,发现与美欧日等贸易强国的差距,寻求和探索我国外贸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细化外贸发展的具体指标。二是应充分考虑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变化。三是根据全球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制定我国外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例如,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一般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可以根据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制定更加科学的贸易发展速度目标。四是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角度出发,关注规模与速度,更注重质量与效益。

  总之,我国外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既要有数量指标,更要有质量指标。在数量指标方面,应以略高于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确定贸易规模,货物贸易出口巩固世界第一位次,进出口实现基本均衡;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接近目前世界平均水平(18%左右)。在质量指标方面,力争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占据产品、技术、环境、劳工、社会等标准的国际领先地位,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和后发优势。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可资借鉴十大启示

  李钢 李俊

  回顾世界贸易500年发展历史,一些贸易强国如过眼云烟,而一些贸易强国至今仍傲视全球,这其中哪些启示对于我国迈向贸易强国、实现经济强国目标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呢?      

  第一,贸易强国必然是贸易大国。182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一半,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8%;到19世纪70年代,上述两个比重高达32%和22%。1919年英国对外贸易优势第一次被美国超过,2009年英国货物贸易仍居世界第七位,服务贸易位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末,美国近代工业化基本完成,工业生产占全球1/3左右。外贸规模空前膨胀,成为世界上对外贸易额最大的国家。

  第二,科技与制度创新是维持贸易优势的关键因素。正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凭借创新的经济制度和先进技术,成为此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然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他们接受现代化的思想精髓,采取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迅速赶超英国。

  第三,及时进行经济和贸易结构调整非常必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经济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是保持英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因素。英国在几个重要工业部门的优势保证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工业领导权,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了“过分依赖”,阻碍了英国对基于劳动力较密集的陈旧工业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德美这两个后起之秀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新兴工业,进而在新兴工业部门占据优势,并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第四,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能过高。资金不断从国内转向国外,长此以往,制约了国内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并且形成了国内庞大的食利阶层。依赖性经济十分脆弱,英国经济必须围绕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经济的依赖性必然成为一种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美国则是以内需为主的经济。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阶段,对外贸易规模虽然有了巨大扩张,但占全球份额也仅9%—10%。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储蓄率不断降低。虽然美国外贸依存度一直在提高,但直到21世纪初也未超过30%。

  第五,扩大对外投资是迈向贸易强国的高级阶段。商品输出到一定阶段后,资本输出就成为必然。世界主要贸易强国都是对外投资大国。1865—1914年的英国投资中,英国本土投资只占30%,其他70%的资金投在国外,其中美洲占37%,已经超过在本土的投资。资本输出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在国际贸易中也获利甚丰。直到1970—2005年,英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出与流入占世界的份额平均分别仍高达14.19%和10.02%。一战使美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二战中由政府催生的巨大生产能力落入跨国公司手中,面对高度膨胀的生产力和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鼓励对外投资成为重要国策,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对外投资不断增加,并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二战以来,美国既是FDI的最大来源国,又是FDI的最大吸收国。

  第六,货币国际化是贸易强国的重要特征,但要适时择机而行。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都是金融和货币强国。英美贸易强国利用其金融和货币优势,不仅获得了巨额的金融和货币利益,还利用其货币作为国际储备、交易计价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增强其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因此,增强金融和货币的国际化水平十分必要,但是金融和货币国际化要考虑发展阶段,择机而行。例如,德国在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顺应形势主动渐进完成了德国马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总体来看,马克在1980年前主动完成了升值的主要过程,并且较好地控制了升值速度,而日本的被动大幅升值给经济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七,积极拓展贸易对象,分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一直以来,德国的贸易伙伴主要以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主,德国对这两大地区的贸易额占德国外贸总额的80%以上,其中,欧盟15国占据德国贸易的半壁江山。但德国近年来注重扩展贸易范围,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联系。鉴于亚洲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3年,德国出台了“新亚洲政策”,其目的便是推动及扩大与广大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由此,德国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第八,以本国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战后日本经济和贸易之所以能够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本国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将这一优势与良好的国际环境结合起来。日本战后初期利用美国的扶持,经济迅速恢复。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又适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黄金机遇,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集中发展本国经济,迅速赶超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第九,政府实施贸易战略与政策加以支持和引导。政府的积极干预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增长极为重要。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制定大量政策和措施鼓励对外贸易和投资,实施贸易立国和投资立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日本政府又提出“外需主导型”战略立国政策,促进了日本贸易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进入发展低迷期,政府又提出投资立国战略,适时改变发展重点,促进经济发展。

  第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增强贸易主体综合竞争力。欧美有跨国公司,日本有综合商社,它们是成就世界贸易强国的最基础单元。当前,世界贸易的70%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公司内部贸易。许多大宗产品的定价权基本由跨国公司操纵。日本的综合商社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联合体,是形成对外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