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粮价空档期博弈:市场神经绷紧有形之手维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 08:12  财经国家周刊

  未来数周,能否有效防止玉米价格及其他粮食作物价格异常波动,不仅决定了全年粮价、食品价格能否维稳,还关系着年底管理通胀预期和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徐淑君 实习生 李超

  夏秋粮交替之际,敏感的市场神经再度为粮价而绷紧。

  8月17日,国储玉米针对东北地区的拍卖量从往常的每次100万吨左右意外地锐减到40万吨。这引发了业界对玉米国储库存不足的猜测,并造成市场的反应。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玉米价格在17日疾速飙升,成交均价从8月10日拍卖时的1676元/吨提高到17日的1934元/吨,并一度冲破2000元/吨大关。随后政府迅即反应,为澄清库存不足传言,于8月19日再度投放玉米,竞拍四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当日成交均价应声回落到1700元~1800元/吨。

  国储玉米拍卖一周双拍这种罕见的运作,无疑向市场释放出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调控当局已经开始准备对玉米价格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以期在夏秋粮交替的“空档期”控盘市场预期,保持粮价稳定。这像是一场战争,戏剧化的价格涨落背后,是市场与政府的攻守博弈,粮食价格调控正步入关键期。

  “眼下政府的目标是既要控制(粮价)过快的上涨速度,又不希望看到短期内价格大落。”接近国家粮食局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这种涨势没能控制住,政府不排除采取更大力度的举措抚平市场震荡的可能。”

  市场神经绷紧

  “从现在开始到秋粮大规模上市,还有大约6周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青黄不接,是玉米价格和其他粮食价格最易出现波动的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中,较早收获地区例如河南与山东的新玉米将在大约20天之后上市,东北地区的玉米也将在大约40~50天后迎来收获期。

  不仅是玉米,在未来这段“空档期”内,晚稻、小麦等几大秋粮品种均面临价格大幅抬升的风险。国内粮价预期攀高以及国际粮价传导机制带来的输入性上涨,是市场正在面临的主要隐患。

  围绕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题材的大肆炒作,带给玉米和其他粮食价格“维稳”巨大挑战。“当前玉米价格持续高位,主要是市场预期不断推高带动的。”永安期货分析师贾燕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而自然灾害可能引起产量不足,不过是游资为抬价而夸大出来的一个“噱头”。贾燕说,以玉米为例,近期被市场渲染为玉米产量紧张的吉林省洪涝灾害,集中爆发区位并不会造成玉米的实际减产。“根据我们的调研,洪水和暴雨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南部,这里不是该省的主要玉米产区。”贾燕说。

  程国强则预计,2010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不减反增,会比2009年增产1500万吨。“这1500万吨的增量将成为今年全国玉米供应的稳定器。”程国强表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7月份预测,从全国范围看,2010年玉米产量将比去年增加403万吨,涨幅达2.5%。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单边上涨预期正在形成,并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浓厚。包括粮食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以及部分食品生产集团等在内的中间商,在价格预期的刺激下,炒价动机凸显,从而有可能形成催动粮价进一步上升的循环。

  一位来自北京郊区的中型饲料生产企业老板对记者谈到,在饲料和粮食、食品加工的圈内,但凡有些资金底子的人,即使没有期货交易经历,都开始对粮食期货市场产生兴趣。

  “提价预期一致会让期价与现货交易联动起来,例如农民会出现惜售,中间商会尽量想办法多积累一些粮食或者简单加工后尽量多入库,减少出库进度。”该老板对记者表示,大家对上涨的预期已达成共识,都希望搭上日后更高的市价快车。

  国际粮价的上升,是推高这一预期的另一重要因素。俄罗斯干旱与森林火灾、加拿大暴雨灾害等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同样带来国际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价格飞涨。目前,美国小麦价格已飙升50%~60%,玉米价格也应势上升30%。

  由于中国基础粮食作物进口量十分有限,国际粮价与国内市场的直接联动效应较弱,但其间接影响不容小视。“在未来数月,国际粮价同样将通过农民惜售、中间商囤粮等路径,带来国内粮食市场不稳定的风险。”中国社科院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记者表示。

  针对玉米、小麦价格未来几十天的走势,程国强指出,2009年的托市效应以及2010年相应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很可能成为市场波动的一项诱因。

  2009年,中国启动多元托市主体政策,从此前的中储粮一家扩展到中粮、华粮等食品生产集团,并通过对南方16个省市的部分饲料企业的运输补贴等措施鼓励其参与托市收储。

  多元托市架构中,中储粮以外的主体都是完全商业机构,对于收储的出发点大有不同,多方市场参与导致收购竞争激烈。部分收储机构囤积粮食、待价而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前的粮价波动和上涨。

  “有形之手”维稳

  程国强指出,未来几周是粮价较复杂的一段时间,能否有效防止玉米价格及其他粮食作物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决定了全年粮价、食品价格能否维稳,还关系着年底管理通胀预期和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

  “最近政府对玉米实行双拍,并表达了将强力调控市场价格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玉米价格打下来,而是不要再这样疯涨了。”上述接近粮食局的人士说,主线就是维持秋粮上市前夕的这段时间市场不要大波动,进一步调控最主要的手段则是在未来几周,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适时加大拍卖投放量。

  通过此次玉米双拍的价格反应,农产品市场神经末梢的敏感度可见一斑。“目前市场已箭在弦上,对任何一点可能影响粮价变化的风吹草动都会有所行动,甚至夸大它的影响。”贾燕说。

  贾燕表示,在秋粮上市前最重要的5~6周时间里,应充分发挥库存的稳定器功能,加强对南方地区玉米跨省转库力度,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米竞拍投放力度。一方面这将对平抑市场价格发挥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释放国家粮储库存丰沛的信号,可以降低粮价上涨预期压力,削弱炒作噱头。

  程国强则指出,调整多元化托市方式等政策,也应成为稳定后期粮价的重要手段。同时,应调整如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少乙醇、柠檬酸、淀粉等高耗能产品对玉米的消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面对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粮食进口作为防止国内粮价高涨的一种手段,已开始浮出水面。据农业部8月3日监测预警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104.4亿美元,其中,玉米、大米等谷物进口增长占六成。1~6月,谷物进口248.4万吨,同比增长60.7%;进口额6.8亿美元,同比增长51.9%。

  “进口玉米是国家宏调的一种方式,以防止国内价格上涨速度太快,平抑市场价格为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综合研究室主任郭建军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在市场眼中,当前阶段的粮食进口只是对国内市场一种“名义”上的调控。一位接近中粮集团的期货分析师对记者透露,部分大型粮食加工和生产企业对玉米等作物的进口往年一直都在“小步走”,今年的进口量虽然有所提高,但对市场影响仍可忽略不计。

  “一方面是因为量较少,投放出去便被市场稀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涉及到转基因等一系列因素,无法对市场形成有效供给冲击。”上述分析师表示。他进一步指出,从长期看,部分粮食作物扩大进口也许会成为调控国内市场供给与价格的方式之一,但今年企业提高进口幅度的目的,并非低价盈利或生产某些特色食品。

  “更多的意图是为了试探部分粮食作物进口政策的灵活度。”这位期货分析师表示。目前,中国对粮食作物进口有较严格的调控。“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摸清政策能否逐渐松动,对进口容纳的底线在哪里。现在仍处在试探阶段。”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