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中国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正文
据新华社电 本周末,中日两国将在北京再次举行经济高层对话。当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比肩而坐时,人们都在思考,中日到底相差有多远?
经济细账
从人均到实际财富
与日本差异还很大
日本官方近期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二季度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略低于中国。一时间,《中国经济登临巅峰看似势不可挡》《美国还能挡住巨龙多久?》等标题占据海外媒体版面。
日本问题专家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今非昔比,随着“滚雪球”效应,总量超越日本是必然趋势。“但我们不仅要算总账,还要把数字拆开掰碎算细账。”
——从人均看,即使GDP总量相当,中国的人均数字也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从实际财富看,日本的海外资产并未列入GDP,而中国的海外投资刚刚起步,更能反映真实国力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并不一定超越日本;
——从经济构成看,在日本GDP中,个人消费占近六成,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进出口拉动;
——从贸易结构看,日本近六成出口产品为高附加值商品,经济多为“绿色GDP”;而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
……
在经济学家看来,中日之间的差距远不止此:日元早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尚未实现国际化;日本城市化率25年前已近八成,中国的城市化率尚不到一半。
社会学家则如此概括中日的区别:中国——“矛盾多发、转型困难”;日本——“经济低迷,社会有序”。日本已基本消除贫困问题,中国尚有1.5亿贫困人口;日本城乡、地区差异甚小,中国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管理差异
国人喜欢“差不多”
日本专注“匠人心”
聊起中日产品的质量差异,曾长驻日本的记者冮冶喜欢套用“一把改锥”的例子:一些中国产品好比一把改锥,设计精良,使用起来却并不能持久。生产厂家解释说:上游厂家提供的钢材就是“差不多”的质量。钢厂也诉苦:购买的铁矿石也是“差不多”的质量。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的加工精密程度和精细的社会管理。
日本经济产业省2007年评选的“最具活力中小制造业企业300强”名单中,零部件、机械制造和精密加工企业占三分之二;单个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很高份额的有超过六分之一。
“这些企业也许只是一个小作坊,却在各自行业独领风骚。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日本企业生产的高端数码相机可以占领大部分国际市场?为什么日本的新干线列车运行数十年来,基本没有人员伤亡事故?”冮冶说。
一位移居日本的中国妈妈在博客上写道,日本的幼儿园要求,小孩每天都要准备若干个口袋,将所有文具、衣物和食物分门别类收纳整齐带到学校。
“看看我们的孩子,大部分精力都在做作业、练钢琴、学奥数,功利性太强,对孩子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的教育并不重视,培养的都是挥斥方遒的‘天才’却很少脚踏实地的‘匠人’,这背后的隐忧值得警惕。”刘江永说。
对此,冮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美国人多地广,增长靠“资源”;日本地少人多,增长靠“管理”;中国可以走一条混合型道路,“西部靠资源、东部靠管理。”
挑战不同
中国目前所遇瓶颈
日本上世纪已跨越
在发展经济学家看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备三个主要特征:整体经济可以划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等劳动时间和同等劳动强度,在不同部门工资不同;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中国经济完全符合这三条基本特征,即使中国今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也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环境、资源、社会等领域遭遇的瓶颈,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时已开始跨越。在全球化时代,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还遭遇“未富先老”、“内需不振”等新困扰,解决问题的难度不言自明。
外交部政策司参赞朱宏海也列出了中国面临的9大困境:人均收入较低、资源匮乏、农业和贫困人口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社会发展仍处于现代化中期、公共福利事业有待发展和完善、国际核心竞争力不强和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
“所以,虽然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但如果西方国家用二三十年后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并要求中国承担发达国家的责任,显然过于超前。”张宇燕说。
当中国以一名发展中成员的身份,搭乘全球化这列快车奋起直追时,人们似乎依然能够听到,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时的感慨:“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