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第三代胶囊公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21:33  中国财经报

  罗荀

  北京石景山区,麻峪东街,黄日新的第三代“胶囊公寓”诞生。

  从2008年1月起,黄日新历经两年多,经过设计、试验和实践,“胶囊公寓”终于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不管媒体、网民和社会怎样评价和非议,一位社会学家‘胶囊公寓’将是未来方向”的预言似乎坚强地落地了。

  黄日新在麻峪东街租下了一套使用面积为53平方米的平房,将其改造为8个房间。打开防盗门进入一个“单人胶囊”,长2.4米,宽1.2米的地面几乎被席梦思床垫和床头的两层杂物架占满,杂物架间的墙上,圆形壁灯发出柔和的光,这是只属于一个人的空间。

  第三代“胶囊公寓”还特别设计了两间夫妻双人间,房间面积是第二代公寓的两倍,加上公摊面积已达到北京群租人均使用面积的要求。同时设置卫生间、厨房和饭厅,以解决租户基本生活问题。另外,每个胶囊房间内都安装有独立电表,并安装储物隔层。

  这里的房间月租为350元至450元。别以为谁都能住进来,黄老也要选人,那些外来打工的大学生们才是黄老想要帮助的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主任周汉华说,这种既廉价又独立的住房满足了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需要。黄日新自己也认为,第三代“胶囊公寓”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开启城市弱势流动人口安居工程大门的钥匙。

  在采访中,黄日新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里就是为了让那些想卷着铺盖回老家的孩子们有个家。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在日本看到“胶囊公寓”后,他就决心在中国要办成这件事。尤其是偶然结识了一位来京打工的大学生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那位学生对他说,只要给我一个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几平米,也就知足了。“我不求所有人都会认可我,只是想让这些孩子们有地方住。”黄日新欣慰地说。

  近日来,“胶囊公寓”已经成了网上热议的新闻,慕名前来的人不计其数。正当记者与黄老交谈时,一位中年女士轻轻推开了房门。她是来给自己的儿子找房子的,儿子暂时还没找到工作,不过很想自己出来住,贵的肯定租不起,便宜的环境又太差,家长放心不下。看到“胶囊公寓”后,这位阿姨满意地笑了,儿子终于有地方安家了。

  黄日新介绍说,现在这个公寓已经有三个人登记并交了订金,15天后就可以入住。

  记者随即拨通了已经交付定金的一位租户的电话,说起对“胶囊公寓”的看法时,该租户表示:“公寓虽然不大,但足够用了,洗澡做饭都很方便,我以为自己每个月的收入肯定找不到地方住的,没想到还有这种公寓,真的挺好的。”话语中流露着无限的感慨。

  黄日新对记者说,城市流动人口的收入有高、中、低和更低之分,目前政府的公租房政策,只能部分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问题,而要解决低收入城市流动人群的安居问题,“胶囊公寓”是一条捷径。

  据了解,全国多个地方目前也相继出现了“胶囊公寓”,黄日新,这位70多岁的老工程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引领这么一股引人瞩目的潮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