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新华社吁在华外企顺应中国战略 > 正文
在外企的眼中,虽然中国的投资环境算不上尽善尽美,但不断完善的事实和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让他们依然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在一些西方政要和媒体的鼓噪中,中国投资环境再起波澜。
就在不久前,国人还在讨论中国对外资的限制是不是太松了,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就在上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被业界解读为改变了内资企业在外资企业面前“低人一等”的局面。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时的中国却又承受着“对外资限制最严”的指责。
继今年3月和6月,美国在华商会和欧盟在华商会先后发表报告,抱怨外商企业在华受到越来越多不公平待遇之后,7月初,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2010年跨国投资》的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7个国家投资环境的四个方面作出评估,分别是:外国企业进行的跨行业投资行为,成立子公司的过程,取得工业用地的程序,商业纠纷仲裁机制。让人颇为意外的是,被誉为外资磁石的中国,竟然在这四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均表现不佳。
消息一出,国人为之哗然。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日俱增,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每年不断增长的外国投资额就是最好的证明,却为何又被扣上了“歧视外资”的帽子?
事实究竟如何?只有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才有发言权,他们的表态也才具有说服力。为了弄清真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多家知名跨国外企。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毫无疑问,中国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无论从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还是硬件设施方面。”采访中,ABB(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汇女士的一番话,代表了多位接受采访的外企高管的共同心声。
“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一直备受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鼓励和欢迎外商来华投资的环境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宝马集团的一位高管向本刊记者表示,从1994年宝马集团设立北京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他们一再感受到,中国一直积极倾听外商对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建议,不断完善国内市场制度。
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迄今为止,作为中国指导外商投资重要依据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已历经四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增加鼓励类条目、减少限制类条目。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中国承诺并已经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已经高达100个,这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4个的水平。
感受更加深刻的是安利集团中国区总裁黄德荫,“1998年的时候,政府出台了一个禁令,包括所有的直销都被禁止。但考虑到几大外资直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仅仅几个月后,数个部门就共同出台了一个法规,允许外资公司恢复经营。”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税制改革、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例如英特尔在成都和大连的投资建设,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极大的重视和支持。政府高效率的服务,想企业之所想,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英特尔中国公司执行董事戈骏说到。
采访中,多位高管表示,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正是企业不断扩大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原因。
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新任主席、西门子总裁罗旭德就向本刊记者谈到,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之一,西门子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目击者及受益者。至今,西门子已经在中国建立约90家公司,61个办事处,并拥有43000名员工。尽管面临全球经济衰退,西门子在中国的业绩仍然值得称赞:在2009财年销售额实现了7%的增长,达到52亿欧元。同时,西门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和股权增资,也充分印证了其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而根据戈骏的介绍,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先后有三个高潮——无论是1996年响应浦东开发而在上海外高桥投资建厂,还是2003年追随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成都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厂、2007年响应国务院振兴东北计划在大连投资建设亚洲第一个300毫米晶圆厂,英特尔始终与中国政府的国家开发战略议程保持同步。此外,英特尔成都工厂是世界一流的芯片封装测试厂,2010年下半年将建设成为英特尔全球晶圆预处理三大工厂之一;而投资25亿美元在建的英特尔大连芯片制造厂也将于2010年正式投产,成为公司芯片生产的重要基地。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大中国区总裁张志强也告诉本刊记者,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已有六个研发中心,三个制造中心。全球约64000名员工中有10%左右在中国,而且新的全球采购总部也会在中国建立。
ABB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样精彩。
1979年,ABB在北京设立了永久性办事处;1992年,在中国建立了两家合资企业——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和合肥ABB变压器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在华大规模投资的历史。1995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ABB(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在华业务发展和投资活动。
如今,ABB在华本地企业数量已达30家,其中11家位居2009年中国“电气100强”之列;此外,ABB还在中国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全球性研究基地。从2007年开始,ABB在中国的员工总数、订单额和销售额三方面均位居集团首位。2009年,ABB在中国的销售额达43亿美元,继续保持了中国作为ABB全球第一大市场的领先地位;ABB在华投资在2009年底达到12亿美元。近6年来,ABB在华投资年均1亿美元左右。其中,ABB在2008年和2009两年的对华投资近3亿美元。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受中国投资机会及其规模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吸引,中国在过去10年吸引的外资约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0%,中国已经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之首。因此,一个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不可能会出现这样大批外资蜂拥而至的情况。”宝马集团的上述高管向记者说。
衡量优劣的标准
既然中国的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已成共识,那当下的指责之声又缘何而来呢?
在宝马集团的上述高管看来,单从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世行的上述报告提供的只是一种分析角度,并不能反映全局。衡量中国投资环境优劣的标准应该是持久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实际上,同样是来自于世界银行,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名为《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的案例》的报告就表示,中国正在为所有企业,不分中外,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他说。
当然,也有不少外企高管,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任何国家都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当时国情和国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我们完全尊重并遵守中国政府实施的法律、法规,做合法的企业公民。”他们的答案多少有些冠冕堂皇。
不过,通过他们的一些言辞,记者还是能够感觉到,对于中国的投资环境,他们也并非觉得“尽善尽美”。
罗旭德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努力致力于建设透明与法制化的商业环境,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需要理解的是,这一在工业化国家历经上百年实现的进程不可能在中国一蹴而就。”
黄德荫也提到,“有时候政府为了刻意追求所谓的公平而搞平衡,比如说批准了2家外资企业,就必须要批准2家内资企业。这貌似公平,实际上可能无形中限制了其他外资企业。”
两人的言外之意,中国的投资现状依然还有进步的空间。
相比之下,刘文汇的观点更加直接——“中国的投资环境仍需不断改善,包括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鼓励真正的平等竞争方面。”她说。
在她看来,中国目前仍有一些领域对外资企业参与竞标设置了不应有的门槛。此外,在维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方面,虽然已经拥有良好的法规,但在真正的执行上,力度还不够。对仿冒者的惩处力度必须大到让其无法翻身的地步,才能让后来的仿冒者望而却步。
“应该看到,随着其他新兴市场的逐步崛起,吸引投资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中国应立场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有的人看到国际性企业赚钱就不舒服。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是明智的,是有宽广的胸襟去鼓励企业平等竞争,实现盈利性增长的。否则,谁还会来呢?难道企业付出巨大的投资是为了赔钱吗?”她谈到。
继续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人口占世界1/5,是目前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马上就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哪个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可以忽视中国市场。”空中客车中国公司总裁博龙的观点也是其他多位采访对象的看法。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大中国区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张志强说。
在这些跨国外企眼中,中国市场的魅力依然不可阻挡,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仍是它们的不二选择。
例如,由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手机、汽车和互联网等市场,同时也很快将成为全球最大的PC市场,因此对于芯片巨头英特尔而言,未来企业的发展空间之大毫无疑问。
同时,在英特尔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眼里,中国市场的另一大吸引力在于其研发和人才优势。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研发和创新基地。”戈骏表示,英特尔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中国研究院和亚太研发中心,目的就是要融合中国人的智慧,做世界级的研究,并反过来将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市场。
“当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是英特尔公司在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英特尔对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一直充满信心,将持续投资中国,共谋长远发展。”
刘文汇对本刊记者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减缓,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区域相比,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此外,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都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ABB恰恰在这些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市场在哪里,我们就会去哪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需要具有长远、具有前瞻性的市场策略并能够长期坚持。”在博龙看来,空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他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即使是先前被有报道称对中国投资环境“颇有微词”的罗旭德也明确向本刊记者表示,“未来任何时候,我们都会支持中国,做中国可信赖的、有力的合作伙伴。”(记者尚前名)
(《瞭望》新闻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