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薪时代注定在中国画句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8日 13:47  法制晚报

  中国制造尝试高端经济转型迎来契机

  低薪时代注定在中国画句号

  “中国的低工资时代宣告落幕?”

  “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

  “从纽约到东京,企业经营者此前担心的时刻已经到来?”

  ……

  外国媒体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

  过去,外媒似乎从未关心过那些为西方人制造吃穿用产品的中国员工的情况,但富士康事件改变了这种情况。

  外媒观点

  中国或失竞争优势

  法国《世界报》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生产的企业主。

  他在晚年意识到,让工人获得更高的工资,可提高市场购买力,并最终有利于企业本身,于是他为每个工人加了2美元工资。

  然而今天,中国的加薪是否也会起到这样的效果?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该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廉的人力成本。

  但是,商业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全球最低成本零部件制造国的地位,已被印度和墨西哥超越。

  部分经济专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可能性。

  花旗银行亚洲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低成本劳动力一度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中国可能出现的这种态势,将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蒂格诺认为,随着工人工资提高,中国将失去此前拥有的竞争优势。《金融时报》文章说,随着薪资上涨增加制造商成本,以及汇率波动可能将制造商的微薄利润化为乌有,中国正在丧失其作为制造业出口基地的最大优势。

  (数据来源:瑞典企业联合会、美国劳工部等网站)

  “外资乐土”可能结束

  美国之音VOA《中国工厂提薪,全球价格上涨?》一文援引专家的话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劳工提薪势必拉动世界各地的物价升高。

  一些西方评论人士就此惊呼:中国的“外资乐土”时代已经或至少开始结束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这表明了中国当代工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同时还表明,廉价的中国劳工时代即将结束。

  但东南亚的国家高兴了。美联社预计,可能会有数以千计的公司不得不把业务转到越南等低人力成本国家。

  印度媒体也称,中国的工资上调可能会对印度有利,因为富士康的高官近日表示,可能会往中国北方的两个低成本地区,或者向印度和越南搬迁。

  ●专家分析

  廉价劳动力不可能永远提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说,我国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为其它国家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却拿着少之又少的利润,这本身就不符合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她说,只要我们的工资上升速度不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我们的企业就依然有竞争力。我们不可能永远为西方提供廉价劳动力。

  博弈胜者

  “中国制造”有前进空间

  《联合早报》的评论认为,西方企业如果只想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各国投资设厂,选择余地其实不大。

  缺乏成熟工业基地和产业链条的东南亚国家,进入的门槛和难度不容小看。印度的法制状态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样也无法与中国相比。

  不可否认,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价格战上,会有一场残酷的博弈。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已经只能升不能降,中国出口企业也不能只做不赚钱的生意;相比之下,一直有着高利润的西方有更多后退的空间。

  这个时候,双方比的就是信心和定力。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而带来“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是正常的。不过,“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并不是漫天要价,而是漫长的调适过程,直到让中国与世界都完全适应为止。

  ●专家分析

  可能带来失业问题

  中金公司分析师称,如果今年薪资增幅超过生产效率增加幅度,企业利润率可能承压,因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制造商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出去。

  那么,明年可能出现一场全新的博弈。中金公司预测,随着企业招聘意向转为谨慎,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告一段落,当前紧俏的劳工市场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失业问题。

  该公司估计,政府的刺激计划在 2009-2010年间创造了2500万个临时就业岗位,而一旦刺激措施结束,2011年中国城镇失业人口可能达到4000万。

  拉动消费

  中国或成“世界市场”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外媒如此评论。《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宣称,这是个分水岭,涨薪潮注定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

  如何改变?如果中国真的因此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头衔,它将变成什么?媒体认为,正如之前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随着民众日渐富裕,中国正尝试向价值链的高端运动,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严瑾说:“这是个好消息,它将开始推动消费开支。”

  瑞士《视野报》也表示,较高的工资对中国也是重要的,这可以推动国内消费,使中国经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法国《世界报》称,中国工人的工资从2005年以来大幅度增长,但按统计,中国工人平均每小时的工资只是韩国的5%,巴西的17%。即使工资大幅增加,仍是全球劳动力性价比最高的地区之一,加薪不会影响跨国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反倒会培养更广阔的市场。

  ●官方说法

  中国劳动力市场有潜力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对此表示,63%的外资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其次,中国相关产业配套比较完善,比如笔记本电脑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在中国都能找到很好的支持渠道;再者,中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中国每年有600万的大学毕业生,此外还有大量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

  转型契机

  中国经济可能转型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富士康与本田两大产业巨擘上周相继大幅调高员工薪资,目标虽是平息员工的不满情绪,却是象征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意味着中国正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推动的经济体。

  薪资上涨对低价的鞋子、玩具、成衣制造商将构成重大威胁,他们的利润率往往仅有2%,这类工厂投资者一般都来自中国台湾或香港,最近已有往越南、柬埔寨与印度尼西亚等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的趋势。

  不过,很多层级较高的制造商仍将留在沿海。例如,本田盯上的是潜力无穷的中国内需市场,迁徙海外自然毫无意义。

  经济顾问商 Drago-nomics公司的主管柯洛伯预测说:“低成本、劳动力密集的工厂会离开,政府真的想要的公司则会留下。”但即使是留下的公司,也不能再按过去的方式经营。

  他说:“这是薪资与获利之间的零合游戏,如果薪资快速升高,获利增长不是减慢就是下降。”

  ●专家分析

  加薪成间接推动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蓝庆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短期时间上来看,加薪还不会起到使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或多或少会起到间接的作用,激励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本版文/记者林晨音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