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前一轮农产品炒作和近期南方洪涝灾害的大背景下,江苏、江西、吉林等地出现夏粮抢购现象。与往年托市收购正常启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唱主角”不同,今年一些重点粮产区的市场化收购异常活跃,抢购新粮成风。市场化收购主体纷纷入市购粮,许多农民收上来的粮食都由粮贩子上门收购拉走。这些市场化收购主体的挂牌收购价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的托市收购价高很多,而且对于新粮的水分、杂质要求也比较低。
网民担心此番夏粮抢购风潮能否真正惠及辛苦种粮的农民兄弟,并担心物价会否因此而上涨。
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大方向
有些网民认为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大趋势,赞同收购主体多元化,但相关政府部门的合理引导也十分必要。
博主“张轶水”说,当下,粮食市场已逐步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化是改革的“大方向”;由于收购主体多元化,有时候,社会上一部分粮食收购资金“水往低处流”,此乃市场经济规律使然;而每斤小麦价格上下波动四五分钱,应该仍处于市场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不值得大惊小怪。
博主“刘万军”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市场中主体增多且多元化。网民周良伟则说,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市场化收购主体多元的粮食购销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如何加强相关的调控值得思索。
农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
与粮食收购主体抢购风相对应的是农民的惜售风。对此网民担心,在国际粮价震荡下行的大背景下,抢购风是否会误导农民对形势的整体判断,最终使自己受到伤害。
网民“孙秀岭”质问道:那些抢购者收到小麦是为了囤积待涨还是属于正常收储?国内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与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的情况相左,这是否正常?
还有网民说,虽然夏粮收购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但是目前的市场行情容易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惜售和“卖粮难”的两种极端情形可能会发生颠倒,从而最终伤害了农民。
亟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有网民建议,要严厉打击市场跟风炒作行为,同时加大农产品供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署名“张轶水”的网络文章说,作为政府监管部门,面对夏粮“抢购风”,有必要注意观察,以防止社会游资非法进入粮食收购市场而“囤积居奇”。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粮食收购主渠道的粮食部门,面对“抢购风”,应进一步加强“收购服务”;另一方面,加强粮食企业内部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跑、冒、滴、漏”。
网民余丰慧说,必须严格加强价格管理,防止收购企业恶性竞争、哄抬价格,适度控制中间环节利润,做好国库储备夏粮平抑市场准备,坚决打击借机炒作哄抬市场食品价格行为。
网民“孔令强”建议,应抓紧修改《价格法》的相关内容,对新情况作出新规定。网民“齐国刚”建议,应进一步充实完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执行的相关条文,加快粮食立法进程。
部分网民还认为,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也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因此政府应立足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夏粮收购工作。
网民“孙晓明”建议,一是调整确立粮食购销的新思路,拓展粮食流通渠道,搞好粮食宏观调控;二是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拉长产业链,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消费一体化产业链,让农民在加工增值中获得二次利润。
(记者于璐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