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加之大旱、大雪、倒春寒等一连串气象灾害,今年我国气候总体异常,这给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
目前,各地都在抓紧农时,采取措施保丰收,但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夏粮增产面临不小的难度。专家普遍对粮价上涨会推高全年C P I表示担心。个别专家认为,今年粮价上涨幅度可能超过10%,在国家加强管理通胀预期的大背景下,应该稳定而不能助长粮食价格。
担忧
极端天气导致夏粮减产
5月底开始,冬小麦主产省将进入夏粮大面积收获的关键时期。到那个时候,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将前往产区进行调研,不过他坦言今年的夏粮生产形势并不乐观。
“今年南方受干旱的范围广,东北和华北又受低温灾害影响,夏粮存在减产的可能性。”李国祥说。
对于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来说,今年各类极端天气对粮食增产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明显。据了解,从去年入冬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连续近6个月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降雪多、回春迟等不利气象条件,对夏粮生产和收获造成极大困难。南方持续的大旱刚刚缓解不久,最近部分地区又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超过600万亩的农作物受灾。
李国祥介绍说,2004年至2008年“天帮忙”,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低于1/3,较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但这个比例在2003年达到40%,结果造成9%的减产。去年气候灾害的程度比较严重,从灾害的周期性来说,今年灾害偏重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小麦单产和总产都有可能下降,河北省和山东北部地区的减产幅度可能达到5%。早稻播种面积难以增加,全国早稻也很难出现增产。”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预计。
“相对于天气因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粮食增产造成的压力可能更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种粮的效益低,现在很多农民都改种经济作物,原来能种两季的也只种一季了,间作套种也不管了,这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
影响粮食产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农业 生 产 成 本 偏 高 。 李 国 祥 说 , 化肥、柴油、机械作业、种子、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上涨,这导致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的投入不足,从而影响粮食生产。比如种子太贵,农民只买得起便宜的种子,最终导致粮食单产降低。
不过,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六年实现增产,这让一些分析人士对粮食丰收并不悲观。郑风田指出,往年春季遭遇大旱,但今年华北的雨雪量偏多,对小麦生产实际上是利好,不出意外的话,夏粮还将取得丰收。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我国夏收粮油面积、早稻播种面积和全年粮食意向播种面积都稳中有增。一些地区也传来了粮食收获的好消息,据四川省农业厅农情调度,截至5月12日,全省小春粮食作物已收获79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26.5%。已收割小麦61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30 .1%,夏粮有望获得好收成。
粮价
略有上升还是涨幅超10%
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虽然今年的夏粮产量还没有最终的定数,但粮价已经开始出现明显地上涨。
国家发改委11日公布的主要商品价格监测信息显示,4月份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区、市)国有粮食企业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98.91元,比上月上涨1.32%,比上年同期上涨9.54%。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数据也显示,4月下旬,籼稻、粳稻、玉米原粮的价格相比4月上旬都上涨了1%以上,涨幅比较明显。
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4月底联合发布的2010年《农村绿皮书》预测,2010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超过5%,进而带动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4%。
“5%还是保守的估计,今年粮 价 的 上 涨 幅 度 很 有 可 能 会 超 过10%。”李国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有的品种可能会出现成倍的上涨。
“粮食的消费比较稳定,影响粮价的主要是供给,而今年天气对粮食供给影响较大,后期的粮价将会略有上涨。”东兴证券农林牧渔行 业 分 析 师 王 昕 告 诉 《 经 济 参考报》记者。
据了解,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目前,中国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线水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过,极端天气造成粮食生产面临困难,再带来可能的减产,最终影响粮食供给———循着这样一条线索,不难发现今年的粮食价格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从国外进口的粮食数量不多,但今年还是面临着“输入性”的涨价压力。李国祥 说 , 国 际 粮 价 目 前 还 在 低 位 波动 , 如 果 中 国 的 粮 食 大 幅 度 地 减产,并大量进口,就会带动国际粮价上涨,然后国际粮价再反过来影响国内粮价。
“如果后期粮价大幅上涨,便是由国际粮价带动的。”马文峰说,这两年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了,粮食供应比较宽裕,只有国际市场出现大问题,国内市场才会有大的波动。
马文峰指出,今年主要粮食的基本收购价有所提高是粮价上涨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在中国人的主粮消费中,稻谷占55%,小麦占45%,其中粳稻又占稻谷消费总量的30%以上。目前粳稻的收购价已提高1角钱左右,相当于上涨10%,早先稻与中晚稻也提高3%至4%;小麦收购价提高3分,相当于提高了3%至4%。
国家发改委预计,随着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各项措施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二季度粮食价格将稳中略升。
难题
既要保护种粮积极性又要防通胀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高居八大类商品价格涨幅首位,仅此一项就拉动C P I上涨1 .9个百分点。
据了解,粮价在C PI中的比重占3%,粮价上涨被认为将成为今年CPI的重要推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粮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很多农产品的价格都是根据粮价来进行调整,一旦粮价出现上涨,其他很多农产品价格都会跟着上涨。
李国祥表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的是最稀缺的资源———土地,而最终决定价格水平的是最稀缺的资源,这就决定了即使粮价在C PI中的比重下调,其基础性作用也不会发生变化。
在当前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通胀的经济背景下,“基础性”的粮价会变得更为敏感。郑风田举例说,2008年,世界粮价是中国的两倍,很多人就走私粮食到公海去,当时为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涨粮价,错过了最好的涨价时机,因此粮食涨价有个时机问题。
今年是不是大幅提高粮价的好时机?在其他产品都涨价的情况下,适当让粮食价格也上涨,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粮价上涨又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保持粮价稳定,这对于今年控制物价水平有积极的意义。”李国祥说,现在中国进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冲突的突显期,管理通胀预期和提高粮价之间的矛盾特别明显,在今年国家管理通胀预期的大背景下,不能助长粮价。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不久前表示,尽管粮食生产实现六连丰,但我国仍需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陷入因粮食周期性波动导致供求紧张,通胀带动粮价上涨,又因粮价上涨加剧通胀的不良循环。
李国祥说,稳定补贴政策,及时跟踪成本变化,确保农民能够及时投入,这些是防止粮食大幅度减产和粮价剧烈波动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如果粮价不涨,但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快速上涨,这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应该通过提高补贴而不是提高粮价的方式来缓解这种价格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