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账算入GDP增长刻不容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8日 22: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据专家介绍,中国前30年对水利建设较为重视,但后30年较为放松,目前很多农村还在沿用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设施。

  “把水账算入GDP增长已经刻不容缓了!”4月8日,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圆桌会议上大声呼吁。

  此言的背景,是自2009年入秋以来,中国西南五省区持续的干旱。这只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一系列超强台风、特大暴雨、山洪灾害等极端灾害事件中的一个。

  在这些灾害事件的影响下,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悄然改变。刘燕华的呼吁也因此而来:每发展一个单位GDP所带来的水资源消耗量不能再被忽视。

  对刘燕华的这个意见,水利部部长陈雷当场回应称:要全面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院士示警:北方将越来越旱

  在全球变暖的话题成为世人关注的聚光灯焦点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系统已经悄悄改变了原有的面孔。

  根据陈雷的介绍,自2009年入秋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五省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5-9成,主要江河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3-8成。比较严重的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干旱已经持续半年之久。虽然近期西南地区有一些降雨过程,但是对旱情的缓解作用并不明显。

  西南的旱情尚未缓解,全国其它地区的旱象也开始露头。截至水利部4月6日的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到807万公顷,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到2593万人,是多年同期的2倍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分析,区域干旱的加剧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了地表潜热增加,从而水分蒸散发增强,由此造成高温热浪及干旱时间频次增加,范围扩大。

  据他测算,如果按照目前的侧重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到2050年,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将进一步改变,北方缺水的情势将进一步加剧,南涝北旱格局不会改变,而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也可能增加。

  同时,温度升高造成的需水量增加,将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也将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供水安全。

  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高级水专家蒋礼平向本报记者表示,我国的水问题简单来说主要分三种:洪涝、干旱和水污染。但是当前的气候变化已经使得这三种因素开始交叉影响,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变得很复杂。单纯的治理措施不能治本。因此,对症下药,需要综合的管理体系。

  业内专家称:

  水利建设30年欠账

  在积极制定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的同时,陈雷表示,本次的西南大旱暴露了中国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不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

  据业内专家介绍,我国建国60年以来,前三十年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视,许多工程得以落实。但是后面的三十年则放松了相关设施的建设。在本次遭受旱灾的地区,很多农村还沿用着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设施。

  核心提示:据专家介绍,中国前30年对水利建设较为重视,但后30年较为放松,目前很多农村还在沿用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设施。

  据陈雷透露,在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的同时,当前,全国和地方的抗旱规划,以及西南五省水源工程规划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都已经开始启动。近期将开工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工程和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提高水资源配置的调控能力。

  虽然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已经在气候变化的严峻逼迫下呼之欲出,但是前述业内专家表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在理顺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基础上,才能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贴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上述不具名专家透露,在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之后,河流防汛抗旱应急问题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数额巨大的防洪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纷纷下拨到各地,但是由于水利设施基础的大规模缺乏,这些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

  比如,虽然兴修了许多大型的水利枢纽,但是在最后的审计工作中,这批资金甚至未能如数下拨,也出现了一些滥用的现象。

  业内专家认为,为了避免重走弯路,合理的利用中央下发的抗旱资金,应当站在长远的角度,从基础出发,而不是指望一蹴而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