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两会策划:争议统计数字 > 正文
政协委员指有些统计数据“被统计”、“被增长” 呼吁增加GDP中“民生”含量
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奇怪的是,全国有28个省的增速都高于8.7%;在岗职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都超过10%,可老百姓感觉实际购买能力在下降……继政协委员王少阶在人民大会堂全体大会上“炮轰”GDP数据“打架”后,昨天,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刘梦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再次批评GDP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文/记者王飞、徐靖、李栋
GDP数据疑惑:
国家统计数字提前出炉?
“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多少个年头了,地方GDP之和又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王少阶委员举例说,2009年全国GDP增幅为8.7%,但地方GDP总量加起来,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经济增速低于8.7%的仅有3个省市。其余28个省市增速都高于8.7%,其中有2个省超过16%。试问,哪些数据更可靠?而且,这种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至少2004年以来,几乎年年如此。
刘梦熊毫不客气地指责说,“比如,2009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GDP上半年上涨了7.1%。我是两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一个上市公司统计半年财报都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国家那么大,那么多省,怎么可能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就能统计出来?我记得当时黑龙江和山西的统计数据都还没有出来,国家的总体GDP数据又怎么可能在‘缺省’2个省的数据时‘提前’出炉?”
王少阶再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来质疑统计局的官方数字。“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远超上半年7.1%的经济增速。”王少阶说,“在对城镇居民收入统计口径上有缺陷。全国城镇职工共4.1亿人,而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只有1.1亿人。占职工总数约70%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都没有统计在内,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又远低于国有企业职工,可见这种统计方法已不能反映真实的城镇居民收入。”
隐忧一:GDP中“民生”含量降低
在漂亮的GDP数字背后,不少委员却反而担心了起来,“GDP增长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刘梦熊说,“能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的增长才算数,如果‘有房没人住、有人没房住’,老百姓就会觉得,GDP增长跟我有什么关系?”
投资、出口和消费构成了GDP的三驾马车,而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内需不足,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2009年投资的占比已高达6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政协委员宋晓梧引用相关统计数字表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已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而我国投资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连续5年在40%以上,200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6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隐忧二:劳动报酬降低收入差距拉大
“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53.4%,2007年为39.7%,10年累计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宋晓梧认为,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失衡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也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
刘梦熊认为,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意味着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劳动报酬就是给予工薪族的工资,”刘梦熊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而GDP还在大幅上升,意味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让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而80%的人只掌握20%的财富,GDP涨得再高,对于80%的大多数人而言意义也不大。反而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刘梦熊表示,与老百姓实惠挂钩了的GDP增长,才是能够持久的增长。“你GDP增长了8.7%,我的收入也应该增长8.7%,如果收入反而下降了8.7%,有什么意义?”
原因分析
“数字升官、官升数字”
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不少政协委员都将矛头指向了地方政府,因为GDP增幅已经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考核领导干部的一个硬性指标,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才能避免被问责。
“现在陷入了‘数字升官、官升数字’的怪圈,”刘梦熊说,“为了拉动GDP增长,地方政府总是着眼于以投资为主,大搞政府工程,这些巨额的投资固然将GDP拉上去了,可占人口大多数的工薪阶层、农民、农民工,并不能从中受益。”
委员建议:
各地统计局改为垂直领导
“我国从一定程度上夸大了GDP的作用,”政协委员刘云生认为,我国的GDP指标不要定得过高,通过弱化GDP指标,引导地方政府、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上来。
刘梦熊建议,为了避免数据造假,应该尽快将各地统计局与地方政府脱钩,纳入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地方为了互相攀比,总会搞出一些颇有水分的数字,因为统计局归属于地方政府,不得不听从地方官的指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