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大代表建议要用新思路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3日 19:5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仇逸、杨金志)“蜗居”、“蚁族”、“房奴”,这些年轻人口中无奈的流行语,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他们认为,年轻人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善居住条件,社会各界更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能够“小步前进”。要用新的思路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大学生刚毕业,在住房问题上肯定会有困难,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过去大学生尽管是统一分配,毕业后的住房条件也比较差,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他说,“随着你岗位的变动、阅历的增加和逐步被人认可,住房是会逐步改善的。年轻人不能指望一毕业,政府和社会就给你提供一个不用争取的住房条件,我也不提倡他们成为‘啃老族’,否则奋斗的愿望就减弱了。”

  秦绍德建议,政府和单位应该把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考虑。“解决问题不等于让他们都有产权房,比较现实的办法是为他们提供租赁房,实现有房可住。”

  秦绍德向记者介绍了复旦大学的做法:从2002年开始,复旦大学就开始通过改造一批、建设一批、购买一批的方式,“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单位租赁房,租赁给年轻教职员工;与此同时,在年轻教工的工薪里增加住房补贴部分。“这样,我们就保证年轻人在5到10年内有房子住,10年后希望他们能够走多样的道路,有自己的产权房。总之,这是一个逐步改善、不停改善的过程,让人看到可预期的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说,住房是特殊商品,具有商品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住房的社会属性不能用市场办法解决,而要用保障方法解决。他说,当前的住房需求呈现“橄榄形”,最高端的高收入者是纯粹市场化方式解决,最低端的低收入人群是用保障性住房的方式解决。至于中间的“夹心层”,他们很多是进入城市的白领、务工人员以及有刚性需求的婚龄年轻人,就要用“保障+市场”的方式解决。“夹心层里面也有层次区分,收入高的、创业成功的人士,自然而然就会到橄榄形的上端,通过纯粹市场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张兆安建议,为了满足年轻人的住房需求,当前不仅要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还要建立层次丰富的房屋租赁市场。“廉租房是最低的托底型租赁房,此外还要有单位租赁房、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青年公寓等,满足不同层次年轻人的住房需求。”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