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1月新增贷款仍处高位 2月将明显收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2日 07: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1月新增贷款仍处高位2月将明显收缩

  虽然较去年1月份的1.62万亿元有所下降,但1月份我国新增信贷仍然处于同期高位

  本报记者 欧阳洁

  新年刚过,新增信贷规模再度成为今年市场关注的焦点:1月份第一周新增信贷突破6000亿元,及至第二周,新增信贷规模已超万亿。高速增长的信贷规模让市场预期“天量”信贷可能再次上演。

  新增贷款增加较多原因何在?贷款结构有何变化?“天量”是否还会继续?请看本报记者为您解读。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最新数据,1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达1.39万亿元,虽然较去年1月份的1.62万亿元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同期高位。

  释放票据融资减少,实际新增贷款增加

  “1月份新增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末的储备项目在今年年初集中释放,而且按常规,企业年初的信贷需求较强,而银行也倾向于‘早投放、早收益’,信贷投放往往集中在年初。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1月份信贷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信贷有所收紧,银行调控贷款规模,一些项目贷款没有及时满足,以致年初这些贷款集中投放,造成新增信贷规模快速上升。

  也有部分商业银行人士分析说,自去年4季度以来,信贷收紧,银行将大量贷款转到表外形成信托产品。而今年1季度,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将这些资产转入表内,占用了贷款额度,造成1月份信贷规模冲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增贷款较去年同期下降,但实际新增贷款却有所增加。在1月份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减少1809亿元,剔除票据融资后的实质性新增贷款达到1.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48亿元,而去年1月份,1.62万亿元的新增信贷中,近四成为票据融资。票据融资虽然做大了贷款规模,但是却难以确保资金的具体流向。一些企业将票据贴现,再将融入资金作为保证金存回银行进一步融资,结果是票据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却不多。

  信贷结构表明,企业经营活动趋于活跃

  1.39万亿元新增贷款中,贷款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

  新增贷款中,对公短期贷款增加了3328亿元,较上月多增3626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增长,表明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有所增加,企业投资信心逐步恢复,经营活动正趋于活跃。”连平说。

  另外,居民户贷款增加仍然较多。1月份,居民户贷款增加4502亿元,比上月多增2229亿元,但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从上月的60%下降到32%。业内人士分析,居民户贷款中,以长期贷款居多,其中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居民户贷款多增主要是由去年末累积的按揭贷款需求在年初集中释放所致。虽然目前住房成交量有所下降,但考虑到从住房成交到贷款发放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此居民住房按揭贷款仍在增加。

  中长期贷款依然保持较快增速,1月份增加7521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54%,这一比例与去年各月水平相当,表明贷款仍然投向基础建设项目。连平分析,在短期内,中长期贷款的较高占比很难有明显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投资拉动计划存在滞后效应,投资拉动项目涉及多个产业和规划,还有一些涉及民生、消费领域,这些也是今年投资的重点领域。而且去年新增项目还需要后续资金,所以中长期贷款仍然会保持相当水平。

  未来新增贷款将趋于平稳,2月份将会有明显的收缩

  新年开局之际,信贷规模就至高位,这样的信贷规模是否适度?“天量”是否还会继续?

  随着经济回升,企业经营活动日趋活跃,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信贷规模的较快增长将会派生更多流动性。在此背景下,央行和银监会高度关注信贷投放情况。1月份前两周新增信贷规模超1万亿元。央行随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央票利率,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放节奏,合理投放。银监会也要求商业银行逐季均衡投放,防止月度、季度之间的异常波动,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月份,在监管部门的调控之下,新增信贷规模前两周冲高后,没有出现太大涨幅。这样的涨幅也是控制在比较适度的范围之内。以往,商业银行贷款逐季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如果今年贷款规模达到7万—8万亿元,上半年达到5万亿元也属于正常,这样1月份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还是比较合适的,符合均衡投放的要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连平说:“尽管1月份贷款增加较多,但在年初效应消失、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以及银行主动调整投放节奏、加强信贷投放管理的综合影响下,未来新增贷款将趋于平稳。2月份将会有明显的收缩。”

  对于未来政策的走向,连平建议,在出口还难以大幅回升、民间投资意愿还未完全激发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应当注意把握政策收紧的力度,既前瞻性地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又要维护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