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PE后来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9日 15:59  融资中国

  文//本刊记者/若水

  谈到200万人民币的尽职调查打水漂时,旷世开融(Quad-C 基金)董事总经理韩大为依然不动声色。

  那是一个利用余热发电的节能环保项目:把玻璃窑等高散热设施的余热收集起来发电,再把这些电打回厂里用。

  “一度电才3毛钱,这样,工厂就不用再花一块多钱在电网买电。”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出身的韩大为看过很多环保项目,在他看来,真正好的项目并不多,这个余热发电项目他特别喜欢:“又节能,又减排,还低碳,回报也很好,净利润率30%。”

  但唯一的遗憾是,余热发电需要重新上国家电网才能被利用。就在韩大为起身准备投资之际,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新政策,余热发电上网费提高了。

  “利润率一下子就降了下来。”为此已花掉两百万人民币做尽职调查,但最终韩大为还是放弃了:“这个行业政策风险很大,跟这个项目有潜在利益冲突的是国家电网。”

  由此,旷世开融得出一条经验:不投资那些与国有资本有明显或潜在利益冲突的项目,这些国有资本包括国家电网、中移动、中央电视台、大煤矿、铁路等。

  IRR超40%的迟来者

  旷世开融在美国叫Quad-C基金,于1989年在美国设立,创始人是世界500强之一的格雷斯公司前副董事长Terry Daniels。目前,该基金管理着约20亿美元资产,LP中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高盛、摩根大通等。

  基金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过去的二十年来,Quad-C 基金为投资人带来了约平均每年40%的高额回报。此业绩在美国所有PE基金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

  漂亮的成绩单让很多要求严格的LP持续投资Quad-C,比如高盛就是Quad-C最近三轮募资中的持续LP。“也是口碑吧,PE行业的业绩好不好,都有公开的排名。”韩大为说:“我们的投资人中还有香港联交所主席夏佳理,他连续二十年以个人资产投入到Quad-C,跟了七轮。”

  但一家美国名列前茅的基金却为何一直到2008年才进入中国?

  对此,韩大为的解释是:其实,Quad-C基金在 2005-2006年时就开始研究中国市场了,做了非常深入的DD(尽职调查),包括中国市场究竟怎样?存在哪些细分市场?哪个市场应该进入?现在的策略该是什么?以后策略又是什么?

  除了对经济周期的把握,充分运用杠杆投资技巧也是Quad-C 获得高收益回报的重要原因。

  此外,Quad-C还拥有另一个杀手锏——帮被投企业连续收购。我们来看其中两个案例。第一家叫ServicePartners,是安装并分销住宅用的玻璃纤维隔热层。Quad-C进入后,在26个月内大胆收购了23家公司……财务重组后使公司的股东获得4倍回报。

  第二家叫Max Media,Quad-C进入后,在四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九次收购……建立了一家在9个不同市场里拥有9个电视台和7个电台的公司……最终成功地将公司卖给了战略投资人,并使股东得到3倍回报。

  这样的操作是否也会用到中国?旷世开融在中国的第一个案子——石家庄工大是否也在寻找并购目标?韩大为说:“在中国,并购会相对少一些,因为中国的自发增长已经很高。如果经常并购发展太快,管理团队水平跟不上的话,管理反而会失控。”但从未来的角度,类似的收购手法肯定会发生,韩大为表示。

  后发优势

  作为后来者,如何保证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韩大为认为,首先要有清晰正确的思路,即承认中国国情这一特殊现实,同时加快调整自身,而不能希望中国为你而改变。

  其次,要有一只非常优秀的执行团队,能踏踏实实地落地中国,并保持团队的相对稳定性,长期坚持下去,总能成功。

  第三,进入时机也很重要。

  进入中国不久,韩大为便开始招兵买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试过不少大基金的员工,但最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要。韩大为表示:“我们招人的原则是,既要有国外的专业训练,又要有本土化的经验,即高度本土化的海归团队。”

  当下好项目被众多PE疯抢时,作为一家崭新面孔的Quad-C,又有何杀手锏,能从中胜出呢?“说实话,我们团队在接触一家企业时,往往跟老板谈上一段时间后,他就对旷世开融的人有好感。这种好感在跟其它基金竞争时,是最关键的。”韩大为说:“这体现了一种公司文化,不管基金背后的品牌怎样,对于众多企业来说,最想了解的还是坐在谈判桌上的那些人,能不能信任,愿不愿意跟其合作,这才最关键。”

  几轮谈判下来,韩大为越来越自信了。有几个案子,他都同时遭遇几家、甚至十几家PE撞车的情景,其中不乏业界非常知名的PE,但最终他都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并被选中。“刚开始时也担心,几轮下来我很自信。即使面对那些特别知名的PE,我们也一样有竞争优势。”

  当然这种竞争优势除了Quad-C的一贯理念和美国的经验外,韩大为本人的视野与经验也至关重要。在加入Quad-C之前,他曾担任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丹纳赫集团亚洲区企业并购总监,成功完成了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数个并购项目。另外,他还曾就职于微软公司美国总部,是当时李开复的左右手,并主导投资了中软和浪潮,是当时IT界两大重要投资案例。

  只投“中科技”

  后来者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投资策略,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此,韩大为认真研究了在中国的系列失败案例,比如凯雷徐工案。 “该案表明,坚持在中国走Buy-out路线是行不通的。尽管我们在美国做Buy-out,现在到中国,就要改做GC(成长基金)。当然,现在不做Buy-out,不等于以后不做。”

  旷世开融在中国最大的投资特色就是,坚持有所不为,即刻意回避的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互联网、高科技生物技术和大宗产品等。“在中国,我们依然坚持

  ‘投资中科技’。”韩大为讲,他们在美国的投资策略是,不投纯高科技的项目,也不投低科技的项目,而是投中科技的公司。原因何在?比如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属于纯粹的高科技,但其研发占项目的比例太大,风险很大;而像一些大宗产品,则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中科技是指有一定技术含量,且我们能把握,同时不受供需影响,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也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我们提供的增值服务能清晰地体现出来,这样能粗略估算出投资的回报率。”

  当然,对于中国国情,韩大为也有所不为。比如国内PE人员很多来自券商,对上市流程比较熟悉,甚至也有些关系,能帮企业快速上市,但若让他们踏踏实实地改变公司的基本面就比较困难。虽然他们也成功投了很多企业,并上市,但他们的策略只是批量生产上市公司。“我们则是宁缺毋滥,归根结底,看重公司的基本面,踏踏实实地提升,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不担心怎么退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