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学者谈中国经济形势和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16:06  《经济》杂志

  9月份和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

  文/本刊特约记者 高 路  赵淑兰  熊 丽  王 琳整理

  9月份和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国际社会和国内舆论作了大量分析和预测,现将有关的主要看法综述如下。

  认为我国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趋势明显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从最新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

  (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确,全年“保八”已成定局。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7%,增幅逐季加大。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财政刺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已达到预期效果,全年完成“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大局已定。

  (二)经济回升的动力正由依靠政策刺激逐步转向正常增长轨道。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等专家认为,与上半年国家项目拉动的大量信贷投放不同,三季度各月信贷平稳增长,说明当前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存在真实需要,反映了我国经济和企业活跃度进一步增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资金从贷款发放到进入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随着一些项目的陆续启动,上半年天量信贷正对下半年甚至明年的经济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等分析,与上半年相比,信贷投放的平稳回落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新增贷款即使回落到每个月5000亿元左右,全年依然可能高达10万亿元,仍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速度。

  有的专家指出,中央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已经显现。由于注重中央投资计划与民兴利,注重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可以预期,中央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还将持续显现。

  还有专家分析,9月份和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在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动能日趋减弱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显著提速,并引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月回升;受全球经济复苏影响,9月份的出口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明显提速;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也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同时也显示出,三季度我国整体经济恢复主要得益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产出的恢复,以及建筑业的初步恢复。这些都预示着经济回升的动力正在从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逐步转向可以自我维持的正常增长轨道。

  (三)投资和消费表现抢眼,未来经济回升动力强劲。

  投资和消费这两驾“马车”表现抢眼,对今年经济的企稳回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贡献了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发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点评报告提出,我国投资增长仍有后劲;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取得很好效果,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对消费形成有效刺激。

  有关舆论还关注到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农村消费持续上涨是未来趋势之一。返乡农民工将城市化生活理念带入农村,也将提升农村消费预期。

  (四)进出口降幅显著收窄,年底有望恢复正增长。

  专家认为,我国进出口出现明显回升迹象,而且回升速度很快。预计年底进出口同比增速有望恢复正增长,但由于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高速增长,将使我国进口增速先于出口实现正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预计,出口最快将在四季度出现单月正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等专家认为,国际市场回暖是促使我国出口回稳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渐见效,则推动了进口的好转。

  (五)物价走出下行周期,CPI同比增幅有望转正。

  9月份CPI和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专家认为,在基数效应减退、资源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食品价格上扬的推动下,今年年底前CPI同比增幅有望转为正值。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10月份或成为年内物价拐点,我国物价运行已走出下行周期。

  (六)企业财务状况好转,显示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

  9月份数据显示,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稳步上升,特别是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七个月在50%以上,9月份达到54.3%,在景气区间临界点以上。对此,《华尔街日报》认为,三季度中国企业财务状况好转,表明中国经济回暖的势头不再纯粹依赖政府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自7月份以来两个月的信贷平稳增长,说明实体经济向好趋势已定,微观层面贷款需求逐步增加。

  (七)境外媒体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对世界经济的止跌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国《回声报》认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加快。《华尔街日报》题为《各方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大增》的文章评论说,作为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对把全球经济从去年开始的深度低迷中拖出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看来,中国今年会轻松超越8%的增长目标,政府的刺激计划看来已经实现了帮助中国渡过全球低迷最严重时期的目标。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远远超出其他所有大型经济体。该报还刊文指出,不断上升的中国需求,推动韩国在第三季度实现2.9%的环比增幅,为七年来最快速的增长,突显亚洲正引领世界经济与贸易摆脱全球下滑。

  认为我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多位专家提醒,在出口还没有发挥作用,市场自发回升的动力尚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整体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依然不稳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专家认为,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旧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中国的产能过剩更突出的表现为结构上的过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说,“除了与投资有关外,中国的产能过剩还与消费有关。”产能过剩加剧,将使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整个刺激方案中,有89%投入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只有8%被安排用于支持消费。这一经济刺激方案导致经济结构性矛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说,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首先表现在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复,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规模是建立在经济增长质量严重“妥协”基础上的。

  (二)“三驾马车”动力失衡,出口拉力的前景不确定。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投资的拉动,消费的拉动作用还不太明显,而出口仍是负增长,“三驾马车”动力失衡严重。其他有关专家还做出了更细致的分析。

  1、投资:政府投资孤军奋战,民间投资增长低迷。

  有专家分析,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的,银行贷款支持的。在扩大内需中政府投资孤军奋战,民间投资增长低迷。如果扩大政府投资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2、消费:消费增长缺乏可持续性保证。

  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今年前三季度实际消费增长17%,高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刺激消费政策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消费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有收入高增长的持续性来保证,目前看来较为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表示,如果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改革措施力度不足,居民不愿意消费,目前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无法顺利转化为下一时期的消费,我国经济可能出现进一步的波动。

  3、出口:世界经济恢复和我国出口增长的前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认为,对世界经济而言,2010年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一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宏源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员陈梦根等认为,长远来看,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宜期望过高。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外部需求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仍将是中国外贸恢复和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通胀预期不断上升。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贷款达8.67万亿元,比2007年和2008全年新增贷款(分别是3.63万亿元、4.91万亿元)之和还要多。这是人们对通胀预期的最直观判断依据。当前的通胀预期是基于流动性过剩,而不是由于经济“过热”或经济回暖带来的价格上涨。目前,由输入型通胀和流动性资金相对过剩引起的通胀预期在上升。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等分析指出,在上半年股市和楼市价格出现暴涨、前三季度货币信贷持续快速增长、近期农产品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上升。

  另外,国际资金可能加速流入,也将增大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我国第三季单季新增外汇储备1410亿美元,对比上半年的1856亿美元增幅明显加大,显示资本流入的速度正在加快。有专家认为,在美元依然处于下降通道、长期低位运行的趋势难以改变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增强,再加上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好转,中国可能再度成为热钱逐利的战场。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中银国际研究员程漫江等指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企稳以及内地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未来国际资金可能呈现加速流入的态势。热钱卷土重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了资产泡沫的风险。

  (四)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于国有大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自保,有区分、有类别地选择企业发放贷款,主要贷给了各级政府和国有大企业以及拥有国家项目的企业,大量中小企业贷款依然艰难。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撰文说,得到大部分银行信贷资金的不是小型私有企业,而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中许多并不是真的需要现金。一些企业把贷款直接存回了银行。大量资金被偷偷用于房地产和股票投资,引发关于资产泡沫的担忧。如果像许多人所怀疑的那样,大举放贷最终将导致不良贷款激增。

  (五)地方政府的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存在一定风险。

  有些专家认为,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大规模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各种企业债、短期融资权、中期票据,以及各种“银信证”产品,把地方政府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活动产生的债务信贷化。这些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低下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将给地方留下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

  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

  (一)对于未来经济走势,存在三种判断。

  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势,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判断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中国经济已出现V形反转,可争取实现√形增长。

  有专家分析,从2008年一季度到2009年三季度,七个季度的GDP增幅分别达到:10.6%、10.1%、9.0%、6.8%、6.1%、7.9%、8.9%,中国经济走出了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态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中国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企稳回升的态势得到巩固。”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由于基数较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可能出现较高增速。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快速复苏通道,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增速将达9.5%~10%左右,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将达10%~10.5%左右。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提出,在当前刺激政策已见成效、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要在实现V形复苏增长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形增长,尽可能把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时间延续得更远一些。

  第二种观点:可能出现W形或N形波动。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分析,全球经济到2010年可能仍保持疲弱状态,无法给中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提供外部需求支撑。因此说中国经济出现V型反弹为时尚早,未来的发展结构可能更接近W型。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提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如果应对不当、刺激过度,投资力度和信贷幅度把握不好,反而有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金融风险增加,导致经济增速再次下滑,从V形复苏演变为W形波动。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预测,下半年到明年中国经济将呈现N型走势。2009年四季度为最高点,2010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将会走低,最低点将出现在二季度,但这一低点仍将高于2009年低点,2010年三、四季度GDP增速将会再次走高。

  第三种观点:呈现U形缓慢复苏。

  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创办的研究机构RGE Monitor提出,亚洲经济不会逃脱与美国经济类似的“U”型复苏的命运。尽管亚洲经济体采取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扶持政策达到了目标,但仍不足以弥合疲软的私人需求与出口大幅萎缩造成的产出缺口。美国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制约美国经济复苏的障碍同样也将令亚洲经济受到拖累。该机构预计,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在8%以上,低于多数机构的10%预期。

  (二)对于通胀预期,存在两种不同判断。

  第一种观点:近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以现行的CPI测定标准来衡量当前物价水平,市场会有通货膨胀预期,但是要发生通货膨胀还有一段时间。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厉以宁认为,今年国内GDP增长率在8.2%~8.5%,历史经验表明,国内GDP增速超过9%以后,重要生产资料才会大涨,目前还不用太担心通胀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当前供给增长大于需求,投资增长也快于消费和出口,未来物价更可能呈现合理回升的态势,明年月度CPI可能不会超过3%,全年预计在1%~2%左右。CPI上涨更多依赖于食品价格,货币的大量投放更多将引发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泡沫,对CPI的影响并不明显。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认为,尽管CPI在接下来几个月可能转正,但由于产能过剩和失业的影响,通胀压力仍会相当温和,2010年通胀率可能达3%。

  第二种观点:通胀压力将逐渐加大,要警惕输入型通胀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CPI会比M1滞后6~8个月,因此,明年上半年物价可能会有较强上升压力。他判断,明年总的经济走势应该是前高后低。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在明年年中加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目前通胀处于累积状态,未来一年左右通胀压力会逐渐加大,我们现在处于通胀的最危险前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我国总体物价水平尚处于历史低位,但物价“拐点”已过,上行周期已经开启,未来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叠加可能推动通胀预期持续上升,对此应当保持警惕。多位专家提醒,要警惕国际资本流入、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因素。

  对于“经济刺激政策何时退出”的分歧

  对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应该退出、何时退出、如何退出,专家学者存在不同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经济回升基础尚需稳固,政策退出时机未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得益于政府的刺激政策,目前还没有明显迹象显示经济已彻底回稳,实施退出机制为时尚早。原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认为,新兴国家在欧美国家货币政策走向明朗之前,不宜盲目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表示,目前民间投资跟进力度有限,退出时机尚早,要看明年一、二季度的经济情况,才能有比较明确的判断。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厉以宁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改变,起码还可以保持半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现在退出为时尚早,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是两年时间,目前才过去一年;二是过早退出不利于经济复苏的巩固,下一步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微调,将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营企业等方面。

  第二种观点: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逐步退出。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临时性”政策,当前需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退出”。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微调就是一种逐步的退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宏观刺激政策的退出需要考虑四个条件:民间自发投资恢复到正常水平;出口增长得到一定恢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刺激政策出现退出苗头;国内资产价格出现过快上升迹象。据他观察,这些条件将于明年春节后到二季度基本成熟。他建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先行退出,其中利率的调整可稍微拖后,财政政策的退出则要充分把握渐进性原则,避免调整过快引发一系列问题,并应考虑将财政刺激转向民生性投资。

  第三种观点:货币政策应从宽松转向中性。

  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以防今年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助长股市和楼市泡沫。政府不应担心经济出现“轻度减速”,货币政策决不能忽视资产价格走势,中国货币政策迫切需要从宽松转向中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旦确立经济复苏趋势,即可不必等待发达国家,而提前退出宽松货币政策。IMF有关负责人指出,维持高速的信贷增长,可能为过度投资、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泡沫及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风险。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退出,有两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第一,经济增长达到潜在的增长率,即GDP持续两三个季度保持9%的同比增长率。第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以下。如达到这两个指标,扩张性的政策可以恢复到中性。

  对经济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在对我国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势分析的基础上,很多专家学者都对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其中建设性的建议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政策仍应以扩大内需为主。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金融救助与经济刺激计划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正趋于好转。但是,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仍缺乏后劲,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且从历史上看,每次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不可能短期内一次性复苏。

  有鉴于此,虽然外需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和动力,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仍不可能依靠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必须继续坚持走内需拉动经济回升之路,以弥补外需不足,形成新的内需拉动增长模式。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等提出,在当前刺激政策已见成效、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应及时将政策转向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及时解决好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尽可能把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时间延续得更远一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中国借全球复苏之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贸易增长和内需增长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指出,结构调整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跨越的历史任务。一旦经济回升转暖,就需要考虑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考虑加大向非基础产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力度。

  (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有些专家呼吁,应提高社会投资比重,采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等指出,目前民间投资还比较谨慎,启动民间投资,关键要让民间资本看到利润前景,并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大力出台措施吸引民间投资,来“接力”政府投资。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等认为,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关键是要认真抓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尤其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是调整信贷结构,确保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长效机制建设;三是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积极推动居民最终消费,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毛振华教授说,当前较低的消费率难以承担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任务,建议通过企业合理增加劳动者报酬支付、增加分红,以及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等方式,合理增加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收入比重。

  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苗迎春等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增加消费信心,这对扩大当期消费和提高未来消费预期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高培勇等专家建议,要把更多的政策、资源向消费方面倾斜,特别是需要加快进行税收改革;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重点增加城市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五)通胀预期管理的重点应是加强房价监管、严控房地产信贷。

  有些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通胀预期,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和对输入型通胀的担忧引发的。因此,当前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应关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并不需要转变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基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房地产的价格快速飙升,不仅会迅速吹大住房市场泡沫,给商业银行积累巨大的潜在风险,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导到不同的商品及要素的价格,从而推高物价水平,形成高通货膨胀预期。目前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房地产信贷管理上,特别是第二套房贷管理上。

  调整信贷政策,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认为,监管层应转变过分宽松的人民币信贷政策,重启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管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 ,同时严查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与房市的现象,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

  此外,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应选择时机,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审慎推进,避免成为物价上升周期中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完善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避免价格过度波动;努力争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