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灰色囤地挑战禁囤令 国土资源部再祭杀威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3日 11:03  北京晨报
灰色囤地挑战禁囤令国土资源部再祭杀威令
国土资源部表示,针对遏制囤地行为的后续政策很快会出台。

  11月土地市场

  监管力度陡然升温

  继分兵十路调研土地状况、出台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后,近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在十部委抑制产能过剩第二次联合信息发布会上称,国土资源部将出台后续政策打击开发商囤地行为,并对重大违法案件进行曝光。

  董祚继认为,目前并不存在土地供应量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开发商囤地等行为,土地的实际供应量可能不足。他指出,前两年还有一些土地没有使用,其中一部分可能囤在开发商手里,没有及时用于开发建设,“应该想办法将这部分土地拿出来用。”

  来自多方的信息为国土资源部的频繁动作提供了充分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百强房地产企业囤地数量高达381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30.8%,最大的开发商土地储备达45平方公里。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发布的最新报告也显示:2001年初至2009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商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囤积和倒卖。

  圈内人爆料

  灰色拿地囤积居奇更该管

  开发商囤地的原始利益冲动并不隐蔽,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融资、开发土地储备、扩大规模、炒地皮、增值保值。针对不少上市公司动辄几千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有专家认为,以国土资源部支付全部土地款才能获得土地证的要求判断,很多上市企业号称的“土地储备”并未获得官方认可。此外,IPO房企为上市囤地,也不符合国土资源部有关闲置土地处置的规定。中原地产最新调查的全国12个城市的土地数据,选取万科、金地、和黄等40家知名开发企业,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在公开土地市场获取的270幅地块样本,发现有57%的土地尚未入市,其中有27%处于未开发状态。这些地块中,2003年到2007年拿地,至今尚未开发的有28块。

  除了取悦资本市场的上市型囤地外,更为人所诟病的无疑是单纯的土地炒卖行径。盈科大衍凭借工体四号地三年间狂赚两个多亿成为反面典型。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圈内人士向记者抱怨,媒体过分关注谁拿地王以及哪块地王又被闲置,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通过灰色手段低价拿地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囤地者。“他也不开发,过个几年,把土地转卖出去,或再重新卖给政府,从中获取巨额利润。相比正规公开程序获得土地,这才是该被指责、被曝光的不良行为。”

  令不行禁不止

  土地监管面临尴尬

  囤地及对这一现象的管理措施相伴而生。早在1999年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中就明确规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政府将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之后,每次囤地高潮时,“一年不动工罚款,两年不动工收回”的管理措施就会被反复重申和强调。令人尴尬的是,令不行禁不止,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从处罚政策出台至今,被无偿收回的闲置土地不超5幅。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回建强认为,囤地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利益与企业利益分配,现行的土地招拍挂过程是否真的阳光操作值得考证。此外,执法力度也有待加强。“土地闲置费的征收只对一些小投资商或者开发商起到威慑作用,对于一些大的开发商根本就没有用。现在的很多开发商在拿地的决策过程中根本就不把闲置费或者银行利息放在眼里,因为从土地的增值过程中,不管是土地时间价值,还是土地的空间价值,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利润空间。”

  董祚继表示,国土资源部针对遏制囤地行为的后续政策很快就会出台,再次高高举起的杀威大棒这次又将如何落下,市场拭目以待。

  晨报记者 张晓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