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村供销合作社现状调查:垄断不再 包袱不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4日 07: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1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无比辉煌的农村供销社,能否在改革中新生?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涅槃”?11月17日至22日,本报记者调研了江西省南昌市、新余市所辖的三个县区。    

  在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供销社在这里建起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楼,成为当时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大楼早已破败,但远远望去,依然可以令人想到当年的辉煌。

  原供销社职工胡志忠近年来组织的“昌盛花生米合作社”,把这里租了下来,当作收储农副产品的库房。“我站过柜台,进过社办企业,经历了供销合作社的辉煌,也赶上了后来的没落。”胡志忠说。

  “光我们一个县供销社,银行债务就达1.6亿元”——

  失去垄断优势的供销社,走向市场后不断萎缩,亏损严重

  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农村商品流通中,曾经是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流通渠道和经营实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私营商贩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之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几乎依赖供销合作社提供。因为垄断,所以有过辉煌的业绩。

  垄断,注定不能长远。商业流通领域,最终要回到竞争的轨道。

  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流通市场百舸争流。9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供销社开始全面走向市场,体制和机制弊端日益凸显,业务不断萎缩,亏损严重。

  “光我们一个县供销合作社,银行债务就达到了破天荒的1.6亿元。”南昌市进贤县供销合作社主任钱江云还清楚地记得,有段时间,自己基本上每周都会收到法院的传票,根本没精力干别的工作。

  从2001年开始,江西省供销系统启动社有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债权回购、债务减让、破产重组等手段,化解了30亿元的不良贷款。截至目前,全系统总体改制面已达99%以上,完成职工身份置换近10万人。

  “人员老化、思想僵化、功能弱化”——

  走过60年的农村供销社并没有随时间积累起雄厚的资本

  这只是笼统的数据。在基层,一些供销社仍处境艰难。

  在南昌市进贤县,26个基层供销社至今仍有十几个没有完成改制,许多职工多年没有领到工资,基本的生活保障也难以落实。即便是在发展相对较好的新余供销合作社,一些基层社也背负着沉重的人员包袱,生存艰难。

  新余市渝水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袁靖说:“改制并不能让供销社一劳永逸,资产、业务的全面萎缩,人员老化、思想僵化、功能弱化,这是供销社的现状和最大弱点。”

  从成立到今天,供销合作社历经风风雨雨,资历不能说不“老”。但走过60年的农村供销社并没有随时间积累起雄厚的资本。

  “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不然我们也不会输得这么惨。”新余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智程认为,条块分割、理念落后,是供销合作社在转型过程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经过改制,省、市、县供销合作社只留下一个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包袱”轻了,但发展并未实现大跨越。一些基层供销社安于现状,“守着农资摊子,依托老房收租子”,观望的心态仍然很重。

  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的分析显示,目前,供销合作社的主营收入还是来自于消费品零售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记者注意到,这种优势源于我国农资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不是供销社自身的经营能力。从1985年起,国家逐步放开农资经营和价格,但许可专营制度一直没有被彻底废止。农资经营仍限于农资公司、供销社、农业“三站”(即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和生产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受到种种限制。

  近年来,农资市场废止专营制度的呼声日高。今年9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放开化肥经营限制。可以想见,未来农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供销社生存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记者 卞民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