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0月23日电(记者张欢 程群 周丹丹) 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众多参展企业都表示,在自贸区即将建成的大背景下,通过博览会提供的平台,企业将更容易“走出去”。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多方面,自贸区的建成也将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专家建议,企业应积极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商机,充分利用各种优惠的政策措施,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
――众多产业将从自贸区受益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对双方互补性产业将带来重大机遇。按自贸区降税计划,我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于2009年1月降至2.4%,2010年我国自东盟进口的7000多种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占全部产品的93%,同时,东盟国家也将调整税率。随着双方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互补性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极大拓展。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与东盟国家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东盟国家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的电信、机电、成套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关税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这对我国企业扩大在东盟国家的份额将更为有利。
罗宏彪是深圳市贝斯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19日他从深圳乘飞机赶到南宁参加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我们公司卖的是高端的医疗设备,关税的降低和减免是促使我们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关键。”在20日同越南达成贸易意向之后,罗宏彪下一个目标就是缅甸市场。
东盟各国拥有丰富的石油、木材、煤炭等资源,但工业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东盟各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裕,很适合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的农产品和农资产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博览会期间,文莱、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代表都纷纷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部长叶海亚表示,希望在水稻加工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同时也希望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文莱投资和开展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东盟逐步开始以一种多方位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双方农业发展。”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古小松说,现在双方采取的是人才、技术和生产资料、设备贸易相结合,援助性专家指导和咨询相结合,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动企业商业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合作,效果非常好。
――企业要学会利用各种优惠政策“走出去”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说,很多中国企业往往因为对政策措施不了解,错失了很多商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后,中国和东盟企业将获得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带来的好处,双方企业在出口东盟国家的时候,应当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政策优惠。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降税计划正式启动。到2010年,中国和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6个老成员将相互取消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而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4个东盟新成员将享受5年的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中国货物出口到东盟国家,凡符合双方签订的优惠关税的有关规定,只有凭原产地证书才可获得减免关税的最大优惠待遇,否则,只能享受WTO最惠成员关税待遇。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对原产地证书不是很了解,更不清楚原产地证书可享受优惠关税、减少企业成本、扩大出口的功能,申领证书的热情不高,许多出口企业错失了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企业开发新商机要注重互惠共赢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还将面临一些挑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迟长海认为,首先是在融资能力方面,东盟的很多大型项目都要求带资承包,而我国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差;其次是在经营推介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和营销能力相对不足;再次是东盟国家会有不同的技术标准要求,企业如果对一些具体的标准要求不了解,也会在开拓市场时遇到阻力。
专家认为,虽然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挑战,但更应看到新的商机,努力开发新商机,实现互惠共赢。
一是利用自贸区建成的契机,企业应努力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关税的下降或减免对部分产业会造成较大冲击,但同时也能促使企业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随着我国市场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发展,原来那种分散式种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促使受到冲击的边民及时腾笼换鸟,改进种植方法和换种新品种,或转向收益更高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要积极寻找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东盟市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是外向型产业,西方国家经常对我国的这类产品实行配额限制或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随着我国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加上这类产品转移到我国西部后,物流成本也大大增加,出口这类产品并没有竞争优势。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能够以较低成本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对此有需求的东盟国家,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企业要积极利用服务贸易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的政策规定,努力规避各类贸易壁垒。之前部分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进行投资,由于没有具体的条例来规范执行,很多时候会面临贸易歧视、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企业同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如果遭遇阻力,可以通过投资协议进行具体落实与应对,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发展。
四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研究东盟国家的具体国情,避免戴上“殖民化”帽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南南合作”,在自由贸易区内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不在一个档次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尽量化解东盟对中国的担忧。例如,多雇佣当地的劳动力,如果当地劳动力技术水平低,可以进行技术培训,避免以当地工人技术水平低为借口,从国内带大量劳工出国,引发所在国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