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巩固 全球经济迎复苏曙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2日 16:1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专电 题: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巩固 全球经济迎来复苏曙光

  新华社记者韩洁、刘铮

  继二季度中国经济实现7.9%的高增长后,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8.9%,正逼近危机前水平。这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后的一年间,中国经济正走出一条“V”形反弹回升之路,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的重要力量。

  “中国实现全年8%的增长目标是有把握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充满信心地说。他表示,中国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总体形势积极向好,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希望。”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表明,今年9月,尽管中国进口下降了3.5%,但降幅比上月收窄13.5个百分点,并且从今年3月份起,进口值连续7个月环比正增加。

  庄健表示,过去一年来,中国凭借4万亿元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将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起来,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回升,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亚洲经济复苏的最好写照。野村证券最新发布的《亚洲经济周报》指出,中国、韩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远超过主要经济体,并带动亚洲除日本之外的经济体迅速复苏。报告认为,亚洲国家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经济基本面成熟,而且各国都采取了扩张性政策并保持非常低的库存水平,这些都是亚洲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原因。

  在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一些欧美国家,全球经济的变化也使他们看到经济复苏的希望。由于出口前景乐观,德国央行行长韦伯预计第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0.75%,德国政府则预计明年经济有望实现1.2%的增长。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本月初也表示,美国经济应该可以在今年晚些时候重新开始增长,但他认为,这种复苏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的低速增长,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失业率仍会居高不下。

  新兴经济体以及发达国家经济数据的好转,使各方看到了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曙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月初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由于亚洲经济体表现强劲,其他地区也呈现稳定或适度复苏的迹象,全球经济将在2009年收缩1.1%之后,在2010年增长3.1%,重拾扩张势头。

  但报告也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保持谨慎和警惕,告诫世界各国要警惕贫困、失业、通胀抬头以及财政资金紧张等潜在风险。

  对此,2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时强调,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告诉记者,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一些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金融系统的坏账、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居民家庭负债率。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挑战。

  以美国为例,本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美国2009年度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美元,是上一财年赤字的三倍多,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纪录。野村证券报告认为,这一轮经济低迷将为美国未来几年留下庞大的赤字遗产,而现任政府的经济刺激、医疗改革、促进就业等政策也将面临更多争议和挑战。

  不断攀升的亚洲外汇储备也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亚洲资产泡沫的争议。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表示,要警惕亚洲存在的资产泡沫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各国在危机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措施,全球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大量过剩的流动性纷纷涌向复苏前景较好的亚洲特别是中国。

  以中国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5%。同时,中国9月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9%,比8月份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

  庄健认为,境外资本流入的增加与近期美元贬值有关,而前期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行为无形中也加大了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决策者带来新的挑战。他建议,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当前应继续实施“双扩张政策”,同时也要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要警惕流动性过剩及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抬头风险。

  此外,全球经济探寻复苏之路仍面临一些深层次挑战。伯南克本周一呼吁,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全球失衡问题有可能再度抬头。为了确保全球经济实现“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增长并降低金融动荡风险,中国等亚洲国家应将重点放在降低过度储蓄并刺激消费上,而美国则需要增加储蓄并逐步削减联邦赤字。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